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初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音乐家,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双聪慧的耳朵,而贝多芬却没有,他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请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2.贝多芬曾说过:“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联系课文谈谈你从中感受到了他怎样的生命力量?给你什么人生启迪?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贝多芬与《月光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一天夜晚,他在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过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你来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乙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的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幽静 清幽 波涛汹涌 波光粼粼
    (B)清静 幽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C)幽静 清幽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D)幽静 清幽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当在文中的( )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3.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地点是____的小路上、茅房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_。
    4.皮鞋匠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不超过15个字)
    答:
    5.贝多芬为什么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不超过24个字)
    答:
    6.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简陋___ 白皙___ 钦佩___ 轮廓___
    眯缝___ 脚踝___ 荒谬___ 琐事___
    二.形似字注音组词
    籍( )___ 稽( )___ 魅( )___ 谑( )___
    藉( )___ 嗜( )___ 槐( )___ 虐( )___
    三.词语填空
    ( )学多识 一( )即合 不( )而同 忘( )所以
    义愤填( ) 和( )可亲 惊叹不( ) 寻( )作乐
    四.课文内容填空
    1.他的眼睛像( )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 )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2.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 )的( )的目光。
    3.尤其是他那( )的记忆力和( )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
    4.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 )的事实或两段( )的格言,再加以比较。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本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插入了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2.本文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接着来的是左拉。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并把他们卷入一些富于想像的人所喜爱的却又是极端荒谬、忘乎所以的学说中时,他就变得忧虑起来,晃动一下大腿,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然而总是被别人的大笑声所淹没。过了一会儿,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是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在他那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1.这段文字刻画了谁的形象?抓住他什么特点来写?
    2.这段文字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左拉的形象?从中看出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3.结合全文看,对左拉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会有这种安排?
    4.“他就变得忧虑起来。”说说他为什么而忧虑呢?
    5.作者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带有怎样的感情?
    七.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他曾对莫泊桑说:“所有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试从课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实践?拓展】
    八.从你所熟悉的人群中选出几位有特色的人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特征进行描写,从而展示其性格,气质等。题目自拟。
    15.孙权劝学
    【积累?感知】
    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二.辨析古今异义
    孤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治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但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体验?探究】
    五.课内语段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实践?拓展】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
    ②题:
    ③易:
    ④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B:以记其事(书上的)
    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
    D:虽死犹存(还,仍然)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①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为:_______________
    ②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译为: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具体表现了任末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6.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