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 孝公重用商鞅 B. 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中等。 11.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四川)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应该是( ) A.李冰 B.李世民 C.李春 D.李纲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主体工程:①分水鱼嘴:分水工程;②飞沙堰:泄洪排沙工程;③宝瓶口:灌溉工程;用途:都江堰是用于防洪和灌溉的水利工程。 12.铁制农具开始广泛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 【答案】C 【解析】【分析】铁制农具开始广泛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春秋时期,故选C。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除了铁农具的使用外,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也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 13.“它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年奇观,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句话中的 “它”是指( ) A. 长城 B. 灵渠 C. 都江堰 D. 大运河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文中的关键信息“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结合所学知识,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故答案为C。 【点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属于常考知识点,学生要识记有关知识。 14.春秋时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 农业技术的进步 C. 水利工程的兴修 D. 农业产量的提高 【答案】A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5.下面哪个国家在战国时期不存在了?( ) A. 楚国 B. 齐国 C. 晋国 D. 燕国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楚国、齐国和燕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ABD项不符合题意。晋国在战国初年被三家大夫一分为三,分为了赵国、魏国和韩国,是为“三家分晋”,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不大。抓住信息“哪个国家在战国时期不存在”是解题的关键,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赵国、魏国和韩国。所以,晋国在战国时期不存在了。 16.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分析】①说法错误,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促进了社会转型,瓦解了周王朝的统治。所以①是错误的,排除①,所以答案选择B。 【点评】铁器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各国的变法,促进了社会进步。 17.我国许多古代遗址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请你指出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 ) A. 都江堰 B. 秦始皇陵兵马俑 C. 故宫 D. 北京人遗址 【答案】A 【解析】【分析】做此题关键看材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都江堰成功的解决了水患,把自然灾害变为有利农业发展的防洪灌溉的工程,BCD不符合题意。【点评】此题较为简单,可以利用排除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