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试题存在的问题 由于试题题量的大幅度增加,在试题内容比例和命制技巧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第26-27组题全为“逆向考查”;第61题题干表述不到位;第61(2)小题、第63(3)(4)小题、第65(4)小题对农业生产条件评价问题的重复考查;第64(4)小题、第65(1)小题、第67(3)小题中的字母应错开;第67(2)小题,图中信息量较少等问题。问题客观存在,但这并不会影响2011年泰安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地理试题是一套命制科学、导向正确、难度适当、能正确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的优秀试题。 二、考生答题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从学生答卷情况分析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的双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如61题第(1)小题,北回归线的度数不知道,北回归线上一年中太阳直射的次数不清楚;第62题第(2)小题,东南亚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对“为什么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水稻生长”显然不清楚;第64题第(3)小题,北非居民主要是什么人种,许多学生答成“黑色人种”,将北非与撒哈拉以南人种混为一谈了;第65题第(3)小题,对“天山”和“太行山”两侧的农事活动不清楚,第(4)小题中青藏高原地区农业为什么分布在河谷地带的原因,不会从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地形、气温(光照、热量)、水源中去寻找答案。 2、读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读图作答的问题,学生不读图即作答,或者不会读图的现象仍较普遍。如第62题第(2)小题,题目告诉“右图中阴影区是半岛水稻主要分布区”,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区全部在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但学生仍然答不出“河流下游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带”的答案;第67题第(2)小题,许多学生连图中呈现出的“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等”显性信息也难以提取出来;第67题第(4)小题,对全国主要铁路干线不能从图中正确找到等等。 3、答题不规范,表述不严密,错别字较多 从答卷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答题不规范,表述不严谨的现象比较突出。如第63题第(2)小题,要求学生回答日本和俄罗斯的工业分布地区,许多学生回答为日本工业分布在“沿海地区”,俄罗斯工业分布在“东欧平原地区”,显然回答是不确切的;第66题第(1)小题,长江、黄河大致自西向东流的原因,不能正确回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而是答成“西部多高山”“呈阶梯分布”等等。另外,澜沧江的“澜”字,濑户内海的“濑”字约有一半的学生不会写;泥沙淤积的“淤”字,湟水谷底的“湟”字,陇海线的“陇”字等,许多学生也写错。 4、审题不严,答非所问 学生审题不仔细,答非所问。如第62题第(2)小题,要求从地形方面回答中南半岛“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许多学生答成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第66题第(2)小题,“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给长江下游河段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题目要求回答“给下游带来的影响”,但许多学生答成“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答非所问;第62题第(3)小题、67题第(1)小题,要求“填字母”,但许多学生填写内容,虽然内容正确,但没有按照要求作答,没有体现命题者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的意图;第64题第(1)小题,“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 带”,许多学生答成“温带”,显然是不对的。 5、学生个体与群体差异十分明显 从对试卷的抽样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保密等原因,我们不能对县区之间、学校之间进行分析,但从单一考场内部来看,学生差异十分明显。一方面,同一考场内,30名学生中,满分卷(40分)高达9名,但同一考场竟有五分之一学生成绩不足10分;有的考场30分以上的学生在20名以上,但20分以下的学生竟达三分之一,20-30分之间几乎出现空挡,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明显;另一方面,不同考场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有的考场中优秀率高达86.67%、及格率93.33%(见附表,下同),而有的考场优秀率只有13.93%、及格率41.79%。可见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 三、教学建议 1、强化双基教学,突出地理主干知识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是教学的根本,地理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的骨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知识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弄懂,要知道“记住了不一定理解了,理解了未必记住了”,死记硬背不会运用是“盲记”,记住了不理解去运用就会似是而非。因此在地理基本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必要的策略,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如“经纬网定方向”问题,在正视图中学生可能比较容易掌握,但在以极点为圆心的俯视图中,就有可能有些学生弄不明白。在这里不只是“定方向”的问题,还有对经线、纬线特点的理解问题;再如“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中有气候优越”,但“气候优越为什么就有利于农业生产”,这对于十二、三岁的“娃娃们”来说,恐怕就较难理解,这需要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和“爱心”才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