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3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三)一词多义
    1.拂(fu)违背 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2.拂(bi)同“弼”,辅佐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3 发 (fa)被选拔,被任用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
    4 发 (fa) 表现 例如:征于色,发于声
    5.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逸) 衣食所安 (养)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四)翻译: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磨练的内心志向,使他锻炼筋骨,使他能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让他感觉到所做的事情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感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六.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教师设疑导学投影下列思考、讨论题:(先检查每段字词掌握情况,后讨论交流问题)
    (一)检查研讨第一节
    1.学生齐背诵第一节
    2.投影检查第一节字词以及句子翻译
    3.讨论交流:(教师投影,学生交流)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又想要说明什么?
    【明确】共同:都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目的:说明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证明生于忧患
    作用:运用了排比的句式,为下文的论证奠定了事实基础
    (2)请你举一举古今中外与之同类型的事例
    【参考】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二)检查研讨第二节
    1.学生齐背诵第二节
    2.投影检查第二节字词以及句子翻译
    3.讨论交流:(教师投影,学生交流)
    (1)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这三个条件是?磨练目的是什么?
    【明确】内心——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2)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那么,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3)这一节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
    正面论证: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反面论证:作者由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也就是说,一个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的磨练
    【小结】最后作者总结了全文,归纳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作者专门设为一段,更加醒目,更加突出但“安乐”一词在前文并没有出现,你觉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什么是“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七.自主总结,拓展延伸
    1.投影问题,学生总结:
    ² 你认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² 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这个论点的?
    提示:(1)课文从个人方面来谈什么观点的?(2)课文从国家方面来谈什么观点的?
    【明确】(1)从个人方面——生于忧患——怎样从个人方面来一步一步分析的?
    【思路】先从个人方面,从两个方面来谈:先从客观方面(例举6个例子)要经过磨练,还要有个人主观上的努力奋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才,来证明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2)从国家方面——死于安乐——怎样从个人方面来一步一步分析的?
    【思路】后从国家方面,也是从两方面来谈:先从国内,后从国外,这样的国家都生活在安乐中,往往都会灭亡,进而证明了死于安乐的观点
    2. 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