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义,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教师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 (3)行拂乱其所为 ( ) (4)所以动心忍性 ( ) (5)曾益其所不能 ( ) (6)法家拂士 ( ) 2.常识介绍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四.自主活动,指导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自主默读,找疑难,教师辅导 ?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给予解答 2.齐读课文,找感觉,教师指导 ?(1)明确诵读要求:a.读准字音; b.读出停顿; 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示范朗读,找要点,教师引导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五.自学检查,成果展示 (一)通假字 1.曾,通“增”,增加 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2.衡,通“横”,梗塞,不顺 例句:衡于虑 3.拂,通“弼”,辅佐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 4.忍,通“韧”,坚韧 例句:所以动心忍性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 例如:饿其体肤,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 忍:使......坚韧 例如:动心忍性 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2.动词用作名词: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名词用作动词: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