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案 [教学目的]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 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①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质疑; ②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3.齐读课文。 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4.复述课文。 ①尽量扣准课文内容讲故事; ②适当进行点评。 三、诵读练习 自由朗读第2、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2.选出与“众宾团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项(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B.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C.满坐寂然 D.稍稍正坐 3.选出下列加点的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众妙毕备( ) A. 毕业典礼 B. 毕业精力 C.丑态毕露 ②宾客意少舒(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 舒筋活血 ③不能名其一处(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 二、解读课文 (一)分析第2~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由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 → 大(第一个场面)→ 小(第二个场面)→ 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声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的表现形式多样,或单独相继而出,或同时发出等等。 4.探讨: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 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略。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的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