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摆、树叶(每人一片)、有关现代观察仪器的录像带。显微镜、量筒、量杯、天平、刻度尺、温度计、秒表、镊子(以上每桌各一件)。 四、教学过程 ㈠复习引入(教师提问) ⒈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⒉有一位同学只在街上转了一圈,能说是观察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析导入课题。 ㈡讲授新课 ⒈观察的重要性 a、让学生观察树叶。要求观察: ⑴树叶的颜色 ⑵树叶的形状 ⑶叶脉的形状 请几位学生报告观察结果。 b、演示单摆的等时性实验。要求观察: ⑴小球来回摆动幅度如何变化? ⑵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有否变化? 然后让学生讨论三个问题: ⑴你知道气象台根据什么才能准确做出天气预报吗? ⑵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是怎样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 ⑶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是怎样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的?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并小结: ⑴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察看活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认识自然规律提供了依据,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⑵观察要勤于动脑,要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⒉使用工具观察 a、让学生继续观察树叶的下列几项: (A)树叶的总长度 (B)树柄的长度 (C)叶片的厚度 (D)叶片的面积 b、让学生观察单摆摆动一周的时间。 提出:直接运用眼、耳等感觉器官去观察,认识的范围是很有限的。使用工具可以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观察a项需刻度尺。观察b项需钟表。然后放一段录像,要求学生明确现代观察仪器的作用和功能。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然后小结: ⑴直接观察(直接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认识范围有限。 ⑵借助工具(间接观察)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⒊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指出观察树叶的颜色、状态和叶脉的形状,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物体的冷热程度等只需要粗略地知道,不需要知道具体数量,叫定性观察。 指出观察单摆摆动一周的时间,树叶的长度是多少,这种观察往往需要知道具体的数量,叫定量观察。 指出:一般的观察顺序是先定性,再定量,不能定量的,只能定性。 然后让学生讨论以下各项分别属于定性观察、定量观察、直接观察、间接观察中的哪种? ⑴运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体形状。(定性观察、间接观察) ⑵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子的直径大小。(定量观察、间接观察) ⑶观察公园里各种各样鲜花的颜色。(定性观察、直接观察) 然后让学生观察桌子上的部分观察测量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接触一下,并问:⑴你认识它们吗? ⑵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让学生逐一看清楚,简单地介绍工具的作用并填入表中。 名称 刻度尺 量筒量杯 天平 温度计 秒表 显微镜 作用 测物体的长度 测液体的体积 测物体的质量 测物体的温度 测时间间隔 观察生物体微观结构 ㈢小结 五、极书设计 第一节 学会观察 ⒈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查看活动。 ⒉观察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