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道高考新材料作文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风可以吹起一张大大的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小小的蝴蝶……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文体特征鲜明。 作文材料取自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风可以吹起一张大的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命题者将原句中揭示主旨的“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换成了“……”,又在原句中刻意加上了“大大的”“小小的”两个词语,让材料内涵变得飘忽不定。考生一时很难找到思考的切入点,审题难度陡然增大。 与老材料作文题强调从材料的核心主旨立意的审题要求不同,新材料作文只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立意,即从材料的中心角度与非中心角度立意一视同仁,都合乎题意,这就大大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考生审题时也常常遇到与上述题目类似的立意角度上的困惑和纠结:何为中心角度?非中心角度的边际到底在哪里?怎么准确理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立意”? 一、散是新材料作文审题的显著优势 新材料作文在命题形式上仍是材料作文,在思维方式上与话题作文相似;它提供材料,明确范围,却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统得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新材料作文兼融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尤其在审题思维上,给考生提供了多种可能角度,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题景象。 以上题为例,材料虽短,却寓意深远,审题切入角度多。不妨采用常规的的“对象法”,先从白纸与蝴蝶、风这两个角度展开思考: 白纸与蝴蝶------风能吹起大白纸却无法吹走小蝴蝶,考生思维的起点首先在这中心意思上,旋即可能会深刻思考其中的原因,找出白纸与蝴蝶在生命状态上的显著差异:白纸无生命,没有主宰自我命运的意识,不能抵御大风的侵袭;蝴蝶有生命有意识,能根据自我意愿选择调整命运走向,在大风来袭时能顽强抵抗,并终获胜利。 风------风是系列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是材料语句的主语,理应成为审题重点关注的对象。新材料作文中出现的概念(对象)通常有寓意,风的寓意也很鲜明。风改变了白纸的存在状态,还企图吹走蝴蝶,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强行改变别人(事物)的生存状态。于是可以将其理解成诸如战争、自然灾害等人生中不想遇到却又难以避免的种种天灾人祸。它可以是客观的,如自然灾害、生老病死,也可以是主观的,如贪欲、妒忌心理以及精神抑郁等等。它们可以改变无生命事物的存在状态,可以控制意志薄弱者的人生轨迹,可以改变缺少精神活力的群体的命途方向。 此外,材料中的“大大的”和“小小的”是一组鲜明的对比,是命题者留给考生展开思维的另一条通道:面对大风侵袭,恰是“大大的”白纸不能抵御,随风飘起;倒是“小小的”蝴蝶镇定自若,矢志坚守,战胜大风。可见,外观大小与精神意念强弱是两码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由事物的外在特征来决定。再推延一步,辩证地看待事物,透过事物的外在表象深入事物内在特征方能看清事物。 从不同角度看待材料,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充分体现了新材料作文审题思维上“散”的特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从中选择恰当的角度立意构思。 二、聚是新材料作文审题的隐性要求 究竟有没有最佳角度(立意)?笔者认为,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仅是审题的第一步。如此审题很容易犯一叶障目的毛病,或只见其表不见其里。新材料作文审题讲究整体性原则,即要将不同的审题结果作横向比较,寻找其中的共同指向。或再仔细研读材料,找出材料的主旨内核,与此前的审题结果比对,找出与材料主旨内核相同的审题结果。如此“聚”审题思维,可以使思维“贴近”材料,防止审题偏差,并将思维引向深刻。 仍以上题的审题结果来看“散”与“聚”关系的处理。 从白纸与蝴蝶角度看:坚守、抗争、立稳脚跟…… 从风角度看:苦难的磨练、抗击的策略、坚守的根本…… 从大与小的角度看:庞大与弱小、倔强与软弱、外强中干…… 尽管审题角度有异,立意最终指向是通过对象对比得出的“生命”问题。审题构思就要在生命意义下展开,讨论生命的坚守抗争、苦难的磨练对于生命的价值、什么生命最有意义等。倘若撇开了生命说事,即使言之成理,立意也是浅薄甚或错误的。例如,有考生从“大与小”角度立意,从一般意义谈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严格地说就不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了。在本题材料语境中谈大和小的关系要紧紧围绕生命展开:小生命比无生命有意义,小生命通过拼搏、坚守也能演绎生命重大意义;缺失生命的事物再大也只得任人摆布……找准材料导向后自由立意,是新材料作文审题聚散的根本。 审题的“聚”还体现在将思维从材料引向现实生活,追求审题立意的现实针对意义。新材料作文通常选用寓言、故事、历史场景、诗歌警句等描绘虚拟情景的文字作材料,以体现材料发散性特征。因此,所有材料都是现实生活场景的折射,揣摩材料撰写者和命题人的真实意图,将审题视线从虚拟材料回引到现实生活,也是“聚”的体现。考生审题时切忌以空对空,将思考停留在材料表现的一般道理上。如上题中的白纸与蝴蝶、风、大与小这三个角度在现实生活中各可有具体事物可指,将审题思维聚敛到具体现实生活现象上,思维顿时就宽广而实际了。如面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个体生命意识如何彰显,人类如何理智规避、应对灾难;面对日本右翼炒作钓鱼岛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该如何凝聚民心,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张力等。 三、散聚尺度的把握 既然新材料作文审题要散得开,收得回,聚得准,那么,聚散尺度的把握就至关重要了。尺度的把握因题(材料)而定,不得一概而论。有的作文材料只客观叙述,不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这类作文审题只要符合材料含义即可,无需考虑材料撰写者和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有的作文材料不是中性叙述,材料或明或暗表露材料撰写者和作者的情感倾向,这类作文审题立意不仅要符合材料(作者)的情感倾向,而且要符合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各类作文材料分析举隅: 1.无倾向的作文材料 (2013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三个受赠家庭对于富翁的捐赠态度截然不同,但材料对此未置褒贬。立意可从富翁、三个家庭四个对象任选其一。比如从富翁的角度可以赞扬行善之心,也可理性分析捐赠的方法途径;从第一个受赠家庭可以谈坦然受赠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从第二个受赠家庭可以谈知恩图报,从第三个受赠家庭可以谈社会的信任危机或骨气问题。四个角度各成其理即可,确并无优劣之分。从其中每个角度立意都还可以追根溯源,或左顾右盼,进而引出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 2.倾向鲜明的作文材料 (2013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粗看本题,从探险者、蝴蝶、蜡烛、山洞等四个对象分别取意,从材料中的人、事、情、理等角度入手,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美丽”、“小与大”、“关系”、“影响”等关键词展开思考立意都是允许的。江苏在阅卷中对于从不同角度立意得出的不同观点也确实没有作出高下的区分。但揣摩这则叙事性材料就不难发现,结尾句“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是明显的议论,是体现材料撰写者和命题人情感倾向的句子,自然是材料的最佳立意所在。这句话在强调不经意的小变化对于生存结果的大影响。阅卷中发现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最多,但若是泛泛地谈两者关系,显然不中材料要害,只有围绕人的小过失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生态大破坏来谈人与自然关系的立意才是准确的。笔者认为,此类作文的审题立意应该在准确和正确上有所区别。 3.倾向隐晦的作文材料 这类作文的审题是难点。本文开头“纸与蝶”即是此类作文,不再赘述。另举一例: (2013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的主旨隐含在三句话中的“孩子”身上。三则材料都是形象化的语言,表意指向是一致的:丰子恺的话是说孩子充满真诚与童真,不会受世俗影响而改变;赫胥黎的话指人类变得越来越世故与虚伪,连孩子都不能免俗;菲尔丁的话是说人类丧失孩提般真诚的可怕后果。材料的主旨(倾向)是“肯定真诚与童真,否定世故与虚伪”。围绕“呼唤真诚”“拒绝虚伪”等立意是准确立意。单纯从某一则材料考虑,单纯从材料表象意思考虑,立意虽不致有大偏离,但都没能直击隐含的材料内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