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9-25 语文备课大师 佚名 参加讨论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5)肉食者鄙(              )   (6)神弗福也(               )
    (7)齐师败绩(              )   (8)又何间焉(               )
    (9)小大之狱(              )   (10)望其旗靡(              )
    (11)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
    二.判断。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小信未孚                  ②弗敢加也,必以信
    B.①公将驰之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①公问其故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D.①肉食者鄙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未能远谋       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
    C.虽不能察       老妪力虽衰    D.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  孚,信服
    C.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
    4.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以战  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言语粗鄙
    C.患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  其如土石何?
    5.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彼竭我盈,故克之。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四.内容理解。
    1.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2.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3.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5.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
    6.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7.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
    8.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9.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萌仓促迎战,乡人闭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1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1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5.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16.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 刿:
    鲁庄公:
    17.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1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19.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20.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概括曹刿具有哪些军事才能。
    21.曹刿说“夫战,勇气也”,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们俩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似乎有些不同,你怎么看?
    22.用四字短语填空:曹刿准确地把握住战机,他认为鲁军反攻齐军的有利时机是               之时;在观察发现齐军                后,下令追击齐军。
    2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24.句子“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对刻画曹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五.比较阅读。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誉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                
    (2)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5)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                
    2.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
    4.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
    曹刿论战  中考精练 
    参考答案:
    一.(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  (3)击鼓进军  (4)第二次  (5)鄙陋(目光短浅)  (6)赐福、降福  (7)大败  (8)参与  (9)案件  (10)倒下  (1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
    二.1.D(A项“信用”、“实情”;B项“驱车(追赶)”、“效劳”;C项“原因”、“所以”)
    2.A
    3.B(孚,为人所信服)
    4.A(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中的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B项分别为“目光短浅”, “粗俗”;C项分别为“一类人”,“联系”或“相似”;D项前一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后一为句首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5.(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
    三.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3分,牺牲1分,加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3.打仗,靠的是勇气。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3分,“一鼓作气”1分,“再”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4.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5.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抓住“狱”“虽”“以” 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6.曹刿说(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四.1.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  双方交战的过程
    2.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  3.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4.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5.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思对即可)  6.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7.围绕“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8.A  9.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  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  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每点1分;采用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作答亦可。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10.C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13.(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政治上要取信于民。(意对即可)  15.(1)政治方面: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军事方面: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16.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善于纳谏。  17.示例一:我同意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我同意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8.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19.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0.示例: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  21.曹刿认为战术上要把握战机,在士气彼消我长的时候出击最有利,而战略上他认为要取信于民,这跟孟子认为“人和”最重要,本质上是一致的。  22.彼竭我盈、辙乱旗靡(顺序不可换)  23.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24.反衬出曹刿的爱国心、责任感和深谋远虑。
    五.1.(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  2.(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意思对即可)  3.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意思对即可)  4.(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意思对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