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落脚地──陕北 吉林 袁绍萍 《陕西日报》2009年8月20日消息:在新中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之际,革命圣地延安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投资5.7亿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建设和13处革命旧址维修工程,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经过3年多的紧张建设,即将建成对外开放。延安再次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的焦点。 1935年10月,党中央领导的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成为中国红色革命的中心。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陕北作为红军的落脚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西北根据地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惟一仅存的根据地。 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的主观蛮干,使党在组织上和工作上遭受严重损失,红军被迫先后撤出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正如毛泽东所说:“结果只剩了一个陕北。” 西北党组织向中共中央告知过西北根据地的存在。 根据地创建初期,中共陕西省委、陕北特委向中央就有报告,并不断得到指示。1933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被破坏后,与中央联系中断。时任省委委员的贾拓夫到上海分别向中央驻北方代表、上海中央局汇报了情况。长征开始后,贾拓夫作为红军陕甘支队的向导,留在毛泽东、周恩来身边,随时向中央提供陕甘地区的情况。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西北根据地吴起镇。从此,西北根据地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发展新时期。 西北红军是中国北方武装斗争的一面旗帜。 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共陕西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共产党人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揩干身上的血迹,武装反抗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从1927年10月到1928年,在陕北和关中中共陕西省委先后组织发动了清涧、渭华、三原等武装起义和农民运动,起义虽然坚持时间不长,被反动派镇压,但是她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陕西的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在西北人民面前树立起了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西北共产党人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同时为后来的武装斗争积累了经验,锻炼了大批干部,刘志丹、谢子长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领导西北红军创建了巩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 西北红军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中央红军长征后,蒋介石亲调陕、甘、宁、晋、绥5省军队,6个师、30个团约5万兵力,向西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根据地军民密切配合,在以刘志丹为主席的西北军委统一指挥下,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略战术,历经十余战,解放了6座县城,歼敌8000余人(包括民团3000余人)。在20多个县的广大农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将游击区扩大到30多个县,主力红军(红26、27军)发展到5000多人,地方游击队扩大到4000余人,将陕甘边、陕北2块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大江南北红色区域遥相呼应,使蒋介石在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和“围剿”西北红军中,南北不能相顾,兵力分散,客观上减轻了长征中红军的压力,策应了红军的长征。同时,拉开了红军会师西北苏区的序幕。 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中指出:“有人说,陕北这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综上所述,红军长征落脚于陕北,是远见卓识的选择,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者简介:袁绍萍,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12年,教研工作5年,现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教育科研中心任初中思品、历史、地理学科教研员。多篇论文在《新作文》、《地理教学》、《长春教育》等刊物发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