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帝制丰碑立 兴倡共和伟绩存 吉林 袁绍萍 2009年5月27日上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在南京拜谒中山陵。 中山陵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革命的旗帜。他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接着在广州、 惠州发动起义,相继失败。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3月11日,孙中山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此后一年多,他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 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于1915年5月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很大的鼓舞。 1919年10月,他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重举护法旗帜。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12月底,抱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之时,有诗赞云:“开创中华历史新, 匡时拯世主三民。 推翻帝制丰碑立, 兴倡共和伟绩存。天下为公酬己任, 精诚团结诲人行。 炎黄后裔怀先哲, 大庆孙公百四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