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责任田 一心为致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民谣 河北 黄雅君 民谣是历史的产物,是群众的心声。 长期以来,土地一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种土地政策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开启农村发展新时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的回放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在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下面的歌谣反映了当时联产承包初期基层干部的心态。 重任在肩,寝食难安。 为了群众,一往向前。 可喜的是,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 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于是中央政府出台了这项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承包形式上有两种:①包产到户。以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以户为单位承包,包工、包产、包费用。按合同规定在限定的生产费用范围内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实现承包合同指标受奖,达不到承包指标受罚。②包干到户。又称大包干。承包合同中不规定生产费用限额和产量指标,由承包者自行安排生产活动,产品除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向集体交纳公共提留以外,完全归承包者所有。即“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后,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一 端掉“大锅饭”,懒汉变勤汉; 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 二 各户分了田,一年当几年。 包字上了山,荒山变绿园。 包字到了堰,养殖赚大钱。 三 包字搞一年,有粮又有钱。 包字搞两年,家具置齐全。 包字搞三年,旧貌换新颜。 包字年年搞,日子似神仙。 四 实行大包干,不愁吃和穿。 家里粮油足,银行有存单。 电视传新闻,蒲扇换电扇。 平房换楼房,生活大改善。 可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而且,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场,农民手上的现金大增,农村经济大为好转。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间,粮食的增幅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而农民除了需要上缴的公粮外,对种什么作物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农民可以选择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农民的收入因而提升,部分农户更跃升为万元户。农村出现了一番新景象。人们赞美道: 责任制,是神水,浇的农家日子肥,浇的笑声甜又亮,浇的乡村面貌美。责任制,是个宝,用到哪里哪里好,乡村三年大变样,农民兄弟乐淘淘。 作者简介:黄雅君,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三利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教学成绩突出。曾在《中考历史快递》《少年智力开发报》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