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渔村到大都市 吉林 袁绍萍 2010年3月5日南方都市报消息: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深圳的支柱产业。深圳未来将投105亿元倾力打造这三大产业,力争在2015年实现三大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这是深圳市政府近日召开的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产业规划和政策新闻发布会透露的信息。 去年,深圳实现生产总值8201亿元,按照6500亿元的目标规模计算,三大新产业在产值上相当于再造一个深圳。 目前,深圳的人均GDP已接近1.4万美元,这在全国都比较高,也意味着未来产业必须向更高端发展。 深圳特区年过三十。改革开放三十年,深圳给中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深圳特区的诞生,“是炸开了当时经济体制的一个缺口,将深圳推向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30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遭到封闭半封闭、封锁半封锁的情况下,杀出了一条血路,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战略。” 深圳的城市进步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深圳30年的发展,最令人惊讶的就是深圳速度,一个小镇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国际大都市,改革开放带来了深圳快速发展,确实创造了奇迹。 深圳能够创造那么多奇迹,与深圳的创新实践是分不开的。创新是深圳发展的动力。深圳一路走来,引入了市场机制模式,再到证券市场、金融市场的开拓,到深圳的社会建设……有很多创新的举措都是在深圳做起来的,深圳做成功了,全国推广。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小平同志这几句话,准确地道出了深圳人一以贯之的实干作风。 在改革启蒙期的激情年代,深圳宛如一个盖世英雄,叱咤风云。小渔村创造了大奇迹。一些冲破经济发展羁绊的制度改革,10余年后在内地以同样的方式上演。 1992年,当姓社姓资的争论再次压到深圳头上时,88岁的邓小平再次乘火车来到深圳。这一次,他待了4天,登上了8年前还在建设的国贸大厦,并在53层的旋转餐厅用餐。 这一次,邓小平的表态很清楚:“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邓小平是要用深圳再次推动全国改革的步伐。 如今,特区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深圳的战略定位──“一区四市”,即:“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纲要》强调,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先行作用”,“允许在攻克改革难题上先行先试,率先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深圳仍在路上。30年的岁月穿过风尘,成就了年轮。 深圳,这座每天都在诞生传奇的城市,牵系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的爱恋,牵动着那些关注它的全国人民的眼光。 正如歌曲《深圳情》所唱:“无论你是新来的客,无论你是久住的人。深圳;深圳;深圳;深深印在我们的心,印在我们的心。” 深圳特区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勇于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与源泉。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自己成长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袁绍萍,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12年,教研工作5年,现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教育科研中心任初中思品、历史、地理学科教研员。多篇论文在《新作文》、《地理教学》、《长春教育》等刊物发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