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要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前后知识的联系 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刘向荣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中的七七事变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七七事变后中国进行的抗战,与九一八事变后进行的抗战,有什么不同?”此问题教材上没有集中讲,而是分散在前一课《难忘九一八》和本课中了,因而学生一时间陷入了思考的困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通过引导学生抓教材前后关键词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来突破的。 师:(引导学生翻阅前一课《难忘九一八》第71页)“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生:“不抵抗”政策。 师:是不是当时没有人抵抗呢?如果有,有哪些人进行了抵抗? 生1: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进行了抵抗。 生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也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 师:他们抗日了,但全国有没有形成统一而集中的抗日力量? 生:(阅读教材得出)没有,这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师:大家注意“局部抗战”这几个字。再阅读本节课第75至76页,看看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战的情况怎么样?是不是还是这种局部性的抗日? 生:(阅读教材得出)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用幻灯显示《蒋介石庐山谈话图》之后,教师打出相应文字材料: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战的演说,提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提问:这段话说明什么问题?) 生:说明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也要准备抗日了。 师:(联系前面旧知,启发学生)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作为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为什么会采取“不抵抗”政策? 生:(思考) 师:(变换方式启发学生)想一想,1931年,蒋介石把主要力量用来干什么? 生:围剿红军,进攻革命根据地。 师:可为什么现在他不再这样做了? 生: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他答应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师:讲的很好。也就是西安事变产生了积极影响,谁能用书上一句关键句加以科学概括? 生:(阅读教材得出)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师:找的很准确。“初步形成”四个字说明了国共还未完全进行合作抗日。国共什么时候才正式合作抗日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 生:在七七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师:“再次”说明是第二次,这说明国共还有过第一次合作,国共什么时候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呢? 生:国民革命时期。 师:正确。1924年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孙中山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双方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想一想,七七事变后国共又是怎样合作的? 生: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师:(在讲了工农红军的改编后,强调指出)“正式建立”说明七七事变后蒋介石调整了抗日政策,这种调整说明了七七事变后中国进行的抗战,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进行的抗战是有区别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蒋介石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因而那时中国进行的抗战是局部性的,而在七七事变之后,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这种抗战则变为了全国性的、全民族的抗战。 小结:启发式教学打破结论教学模式,融入了过程式教学思想,符合人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在新课改背景下依然备受历史教师青睐。究竟怎样实现有效地启发呢?无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利用关键词启发无疑是众多方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之一。历史教学要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前后知识的联系。 作者简介:刘向荣,男,1973年生,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现为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研究。多次在南京市举行公开课或讲座;曾在《历史教学》等全国性和省市级刊物以及“人教网”等网站发表文章数十篇;曾参与《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教师教学用书》、《有效教学: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等书籍的编写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