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知识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http://www.newdu.com 2018-12-11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知识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河北 任素君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 背景: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 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 成就: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形成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我国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
    1. 1954年9月,一届人大在北京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 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 意义: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原因:土地改革后,农民和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 时间:1953~1956年(1953年开始—1955年高潮—1956年结束)。
    3. 形式:组织分散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4. 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5. 性质: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公有制)。
    6. 成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4%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1.含义:先公私共同经营,后通过国家赎买过渡为完全公有制。
    2. 时间:1954年~1956年。
    3. 对象:资本主义工商业。
    4. 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是国家资本主义,其主要形式是实行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5. 特点: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6. 成果:1956年初,全国所有大城市和五十多个中等城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都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三、三大改造的结果
    1.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 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缺点: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2)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3)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4)历史意义:“八大”制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良好开端。
    2. 失误
    (1)表现:1958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起来,破坏了国内经济的正常发展,党和人民遇到建国后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
    3. 对策: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 建设成就:大庆油田建成,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
    2. 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好干部”焦裕禄。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一、动乱和灾难
    1. 原因
     
    (1)毛泽东的错误判断: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利用。
     
    2. 目的: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 经过
    (1)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
    央文革小组”。
    (2)动乱表现:全国出现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党政机关受冲击,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迫害,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3)二月抗争: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对“文革”的错误作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 九一三事件)
    (1)原因:林彪集团阴谋篡党夺权,策动政变。
    (2)结果:粉碎政变,林彪出逃,机毁人亡。
    2.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10)──“文化大革命”结束
    (1)背景
    ①林彪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形势有所好转。但党中央的“左”倾错误仍未得到纠正。
    ②“四人帮”(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借批林彪,将矛头直指周恩来等老革命家,全国再度陷入混乱。
    ③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江青集团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2)结果: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集团,十年动乱结束。
    三、补充归纳
    1. 实质: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 危害:政治上长期动乱,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 启示:必须坚定不移的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作者简介:任素君,河北定兴第三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先后在《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