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河北 任素君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 背景 (1)“文革”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 (2)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 (3)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2. 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3. 主要内容 (1)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 历史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 背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史上最大冤案得以平反。 (2)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2. 成就: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3. 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有法可依局面。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第9课 改革开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对内改革开始 1. 时间:1978年开始。 2.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 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 4. 结果: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5. 深化: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改革方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 1. 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2. 过程:1980 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后开放了广州、上海等 14个沿海港口城市,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开发区等。 3. 成效 (1)深圳建成繁华的现代化城市,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浦东开发区发展成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2)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 1. 时间:1985年开始。 2. 内容: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 深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化企业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 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提出背景:1979年初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 (2) 内容: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重要性: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3. 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5.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 1. 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邓小平于1992年初到南方视察。 (2)重要观点: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动摇;特区姓“社” 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 (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 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任素君,河北定兴第三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先后在《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