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简介 山东潍坊幼教特教师范学校 肖 亮 褚同邦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重大工程,也是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 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是大自然亿万年进化的产物,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共同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是人类未来食物、药物和财富的重要来源。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野生动植物以其特有的物种效应,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进化,一旦遭到破坏,特别是生态系统中关键物种的消失,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正如《世界自然宪章》所说“应信服生命的每一种形式都是独特的,不管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应当受到尊重。”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丰富程度居北半球第一位。据统计,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脊推动物种类的10%,其中鸟类1186种、兽类594种,均居世界第一位,如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珍稀动物达100多种。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我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截至2000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1276处,总面积1.2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81%,居世界前列。为加强珍稀动植物保护,林业部组织实施了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促进了一些濒危物种种群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先后颁布了《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 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未能妥善地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倒卖走私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非常猖厥,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区的现象十分普遍。 为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江泽民总书记发出“再造秀美山川”伟大号召四周年之际,2001年12月21日《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规划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该工程,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野生动物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到2050年,使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00个,总面积1.72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形成一个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根据规划,工程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2001年~2010年为第一阶段、2011年~2030年为第二阶段,2031年~2050年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主要有:一是重点实施15个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二是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1800个,面积1.5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14%;三是加强天然湿地保护,力争增加国际重点湿地80处。其中,15个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分别是: (1)拯救大熊猫工程。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狭小地带,野外种群数量1000只左右。目前川陕甘三省共建立了34个大熊猫保护区,总面积176万公顷。规划新建28处保护区;同时,加大对大熊猫饲养繁殖和野外放归等研究,扩大野生种群数量。 (2)拯救朱鹮工程。朱鹮在20世纪60年代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7只繁殖群体,经过20年的保护,现已发展到248只。规划建立2~3处异地繁育种群;再建2~3处人工繁育基地,使人工种群达到550只。 (3)拯救老虎工程。历史上曾有5个虎亚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目前仅存4个亚种,即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和印度虎,野外种群数量不足百只。规划重点加强15个现有虎保护区的建设;再建2处东北虎自然保护区;建立4处种源繁育基地;进行野外放归试验,补充并扩大野外种群数量。 (4)拯救金丝猴工程。金丝猴有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主要分布于四、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湖北7省区。目前已建立保护区30多处。规划再建1处保护区;建立3处人工繁育基地。 (5)拯救藏羚羊工程。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特产动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已建保护区3处。规划在西藏、青海和新疆建立3处禁猎区。 (6)拯救扬子鳄工程。野外种群仅有儿百条。经过努力,已经解决了扬子鳄人工繁殖等难题,现每年可人工繁殖1 000至2000条。规划在原保护区的基础上,将周边适合扬子鳄栖息的2万公顷划人保护区范围;加强人工繁育,使年繁殖量达到6000至1万条。 (7)拯救大象工程。我国野生亚洲象约有200至270头,集中在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州。不断完善西双版纳和南滚河2处保护区的建设,扩大其面积;在保护区外约10万公顷的活动区建立保护站;建立亚洲象驯养繁殖中心。 (8)拯救长臂猿工程。我国有黑长臂猿、白眉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4种。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等省,野外种群数量不足500只。目前全国共有涉及长臂猿的保护区13处,面积60万公顷。规划扩建保护区2万公顷;在保护区外约40万公顷的栖息地建立12处保护站,建立2个人工驯养繁殖中心。 (9)拯救麝工程。我国有原麝、林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5种,曾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由于大量捕杀和栖息地严重破坏,全国麝资源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250万头下降到目前的20万至30万头,主要分布范围减至13个省区,涉及保护区66处。规划在四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4处禁猎区,面积60万公顷;建立2处麝的人工驯养繁殖基地。 (10)拯救普氏原羚工程。普氏原羚是我国特产濒危动物,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目前仅在青海湖周围有少量分布,数量300只左右。规划加强青海湖自然保区建设,扩建保护区面积3万公顷;对周边约4万公顷的觅食、活动区进行强化保护,建立保护站4处;攻克普氏原羚人工饲养繁殖难题。 (11)拯救野生鹿类工程。重点加强海南坡鹿、糜鹿、梅花鹿、白唇鹿、驼鹿和马鹿的保护,加强13处保护区的保护能力建设,在保护区周边区域约1 500万公顷的栖息地,建立140个保护站;建立6处人工繁育基地;开展人工驯养梅花鹿和糜鹿的野外放归。 (12)拯救鹤类工程。世界鹤类现存15种,我国有记录的9种,其中黑颈鹤、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蓑羽鹤6种是繁殖鸟。现有鹤类保护区40多个,面积1000多万公顷。重点加强已有保护区建设,扩大其面积;在鹤类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建立保护站120处;建立5处人工繁育基地。 (13)拯救野生雉类工程。全世界有雉类183种,我国有49种,其中18种为我国特有。加大现有10处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在陕西再建1处保护区;在保护区外约100万公顷的主要分布区建立保护站。 (14)拯救兰科植物工程。兰科野生种均属《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范围,大多为珍稀濒危种类,约有60至120种濒临灭绝。规划在兰科植物较为集中的区域和即将灭绝物种的原产地建立保护区和保护站;建立8处禁采区;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乱采滥挖野生兰花,严禁野生兰花的市场贸易;建立兰科植物移地保存物种基因库和兰花良种生产基地;开展兰科植物繁育技术研究。 (15)拯救苏铁工程。全世界苏铁科有1属约60种。我国有18种,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台湾等地。加强现有3个保护区的建设;在贵州新建1.5万公顷的保护区;在其他苏铁重要分布区及原生地建立保护站;在云南、四川建立人工繁育基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