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养殖,出路何在? 屠知力 20年前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目前在福建、广东形成人工种群。值得注意的是,中华鲟种群得以重建,并非由于国家投入巨资保护,而是引导企业出资进行有偿开发的结果。这些企业在承担国家下达的大规模放流任务的前提的同时,多少指望将来能取得经济效益。但在福建,中华鲟养殖陷入了两难境地。 11月下旬,记者来到福建仙游县的度尾镇湘西村的一个中华鲟养殖场。养殖专业户林金贵指着尚有上百头中华鲟的水池,有些尴尬地对记者说:“当初养殖中华鲟,没有考虑到政策风险。” 据了解,1997年,为拯救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经有关部门批准,福建、广东等地先后办起了一批中华鲟饲养场。目前,仅广东的繁殖量已达25万多尾,迅速扭转了前几年中华鲟濒临灭绝的局面。1999年以来,在实施野生动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中,福建省和广东省各投放了上万尾中华鲟和万余尾中华鲟苗。 林金贵也是从1997年开始养殖中华鲟的,但如今像他这样的养殖户都面临困境。因为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人工养殖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必须繁殖到子二代以上才允许被市场利用,而中华鲟的性成熟期为18年,这意味着其经济价值要等30多年后才能体现,养殖户投入的资金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收回。 在所有的鲟鱼品种中,中华鲟的经济价值最高,因此养殖效益应该最好。但是,由于目前法规限制,鲟鱼市场被欧洲鲟、俄罗斯鲟等品种占领。林金贵说自己养中华鲟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对此,一些专家表示,应动态地看待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的现状。比如中华鲟由于大量养殖,现已重建了种群。因此,有关部门可根据现状适时修改有关规定,有条件地放宽对中华鲟等野生动物的限制,允许少量上市流通。让养殖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会更有利于保护。据悉,广东省政协委员已有“开禁”的呼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