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什么》跟我学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 刘庆贺 【本节学习要求】 1.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节学习过程】 引入:大家听到铃声进入教室,上课时我们通过声音进行交流,……没有声音的世界我们无法想象,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 老师:现在用手触摸自己的咽喉,发声“啊——”,体会发声和不发声时,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学生:发声时手感到颤动,不发声时手没什么感觉。 老师:很好。这说明发声时声带在振动,不发声时声带不振动。其它物体是否也是这样呢?现在大家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如一张纸、一个笔帽、一把尺子,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 老师:大家来总结一下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学生: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老师: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振动,不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老师出示音叉,敲击一下,音叉发出声音,问:音叉发声时是否在振动呢?) 学生:(齐答)振动。 (老师让一名学生近距离观察) 学生:好像不动。 老师:你很诚实,老师也看不到音叉在振动。让我们想一个办法。 (老师按图1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看到乒乓球在欢快地跳动) 老师:乒乓球不断地跳动,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音叉在振动。 老师:很好!由于音叉的叉股振动幅度很小,凭眼睛很难直接观察到。用乒乓球就把音叉的振动放大了,便于观察。这就是物理实验中的“现象放大法”。 也叫“转换法”。你看,把音叉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跳动,现象明显了,观察起来容易了。 老师:老师在前面讲课,你听到了老师的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 学生:空气。 老师:很好。这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那么固体和液体能传声吗?让我们做两个小实验。取一根长2米的棉线,中间挂上你的一串钥匙,使下垂,线的两端分别在两手的食指上缠几圈,然后把两食指分别插入两个耳朵孔里,你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不能。 老师:现在大家来做一下,注意保持让钥匙把线拉直,并试着让钥匙撞击地面,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听到了,而且还很响。 老师:这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的? 学生:通过棉线。 老师: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固体能传声。 老师:据说,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听不到钢琴的演奏了,他想了一个办法:用牙齿咬住指挥棒,另一头放在钢琴上,通过指挥棒把钢琴所发出的声音转入听觉器官。这就是利用了固体能传声,而且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要好。 (老师将发声的手机放在塑料袋里,然后把塑料袋密封后放在水里) 老师: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吗?这说明什么? 学生:能听到。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老师: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声音还能传播吗? (老师演示:把发声的手机放在渐渐被抽空的真空罩内,如图2,让大家感受音乐声的强弱有什么不同。) 老师:随着里面的空气不断抽出,剩下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弱。于是我们就推想如果里面的空气全部被抽出,也就是真空,声音就传不出来了。这就是说,真空不能传声。太空、月球表面都是真空. 老师:通常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向远处传播的,它的传播方式是怎样的呢?大家知道:向平静的池塘里丢一块小石头,激起了水的振动,水面会将这个振动向四周传播,从而形成水波。与此类似,发声的物体也能把它的振动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不过由于空气看不到,所以在空气中形成的声波也看不到。不过,注意到水波能使水面上的树叶随之起伏,你想,声波能使轻小物体(比如火焰)摇动吗? 学生:应该能。 老师:好,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将点燃蜡烛放在扬声器适当距离,使扬声器发声,能看到什么? 学生:看到了扬声器前蜡烛火焰来回摆动(如图3)。 图3 老师:这不仅说明声波的存在,还说明声具有能量。 老师:水波向前传播时,有一定的速度,那么声波传播时是否不需要时间呢?你可能放过烟花,你肯定观赏过远处别人放的烟花。放烟花时会发光、发声,观赏近处和远处的烟花时,你感觉到光、声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看远处的烟花时,总是先看到发光,过一会才能听到声音。看近处的没这种感觉,好像发光和发声是同时的。 老师:观察正确。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很快,可以认为几乎不需要时间。而声音的传播速度较慢。这就好比哥俩赛跑,只比赛很短的距离,比如几米,看不出弟弟慢多少,我们误认为他们同时到终点。但如果比很远的距离,弟弟就要比哥哥慢多了。 老师:科学研究表明,物体的弹性好,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就快.一般来说,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中,固体的弹性最好,气体的最差。因此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科学家测定: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为340米,这比人跑得快多了。 【本节重点归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