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历史 > 八年级下册 > 学习参考 >

半世纪追梦只为求得一粒种


    半世纪追梦只为求得一粒种
    山东 张爱华
    今年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3楼中有面积约10平方米的水稻种植区,吸引着数万游客参观,这就是在袁隆平院士努力下培育成功的亩产800千克的超级水稻,这是当今中国领先世界的农业科学技术。袁隆平的贡献不仅使中国人摆脱了饥饿,而且也造福于世界更多的人民,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儿时抉择 一生追求
    正上小学一年级的袁隆平在学校组织的一次郊游中,参观了一家私人园艺场,果树上红红的桃子、架上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还有那五颜六色漂亮的鲜花,田园特有的美景深深触动了袁隆平幼小的心灵,于是一种愿望像一粒种子般在心中牢牢扎根,那就是长大后学农。这一愿望激励着他高中毕业后报考了农学院。1953年毕业后,被分到湖南安江农校做了一名农校教师。这种田间梦想才真正在这一农校开始有了成真的可能。但是梦想成真的过程并不顺利。“文革”期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开辟了他的第一块试验田受到政治风波的影响,1968年4月的某一天,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刚刚插下的700多株不育秧苗,一夜间被全部拔出。后又经受了滇南震灾的挑战,还有上千次的挫折与失败。但正是幼时的理想鼓励他在人生道路上风雨无阻,执着一生,让他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在顽强地坚持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成功易使人陶醉 莫把百尺当尽头”
    袁隆平书房里挂着一首自题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首小诗是袁隆平一生“挑战自我、不断创新”的真实写照。凭借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道义和掌握的知识对上个世纪50年代经典理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提出了质疑,大胆向权威挑战,坚信水稻的杂交优势,从而开始了他对“不可能”的探索。终于在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该水稻在全国推广种植,获得了增产20% 的最有效证明。袁隆平开创了杂交水稻事业,而且始终是该领域研究探索的领路人,在上海中国馆展出的超级水稻是我农业部1996年立项的中国超级稻计划中的第二期成果,产量是亩产800千克。袁院士有一个目标就是“在2015年达到亩产900千克”,他说,“现在的进程非常顺利,我们认为在2012年就能实现。” 袁老还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够在90岁之前实现超级水稻第四期成果,看到亩产1000千克的超级水稻诞生。”
    水稻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亩产300千克提高到800千克,再到900千克再实现亩产1000千克的突破,从对水稻亩产数字的节节提升中我们体会袁院士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永不止步的精神,一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不懈追求。这些数字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莫把百尺当尽头”的内涵。
    因为我们还有梦
    “消瘦的身驱,黝黑的皮肤”是袁隆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真实写照,顶烈日、趟泥水、下稻田,是袁隆平不断在稻田进行科学实践的真实过程。袁隆平用实践推翻了过去的经典理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是的,“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袁隆平院士不断超越自我,在稻海中追梦,引领着我国走在世界杂交水稻技术的最前沿,继续探索。
    
    “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神农氏播种五谷的传说,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记载,历代帝王发展农业的措施,无不向人们阐释着同一主题,那就是:解决粮食问题,使人民摆脱饥饿。“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在研究中心的题词,也是他在有生之年造福世界的又一心愿。而这心愿都寄托在经过不懈努力而求得的那一粒神奇的种子中。半世纪的稻田追梦,半世纪的探索超越,只为求得那一粒让世界人民都摆脱饥饿的杂交稻种。
    作者简介:张爱华,山东省肥城仪阳中学一级教师,自1996年工作以来,有数篇学科教学论文和班级管理论文分别在国家级、省级相关刊物上发表,课件多次荣获泰安市一等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