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历史 > 课外阅读 > 历史知识 >

浅谈秦至魏晋的选官制度


    浅谈秦至魏晋的选官制度
    湖北枝江市马店中学 王从林
    人才是民族兴旺的基石,而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事关一个政权的强盛与衰落。秦国用商鞅变法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刘邦启用韩信在楚汉之争中打败项羽,建立刘氏汉朝,这些实例应验了中国古代“得人者昌,失贤者亡”的道理。因而它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正确的选官制度能促进社会发展、政治清廉,落后消极的选官制度则会阻碍社会发展,导致政治腐败,国势江河日下。
    回顾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秦以前大体上沿用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呈现以军功为主重文轻武的特点。秦朝建立以后,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步改变以军功授爵的方式,建立和发展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选官制度,对官员的选拔以直接考查和举荐为主,其中主要方式以皇帝征召、地方及官员推荐,辅之考试考核甄选任用,这套制度的创立,的确为建立之初的秦朝选拔了不少人才,对维持当时的社会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西汉选官制度在秦朝的察举制上进一步完善,明确规定地方官每年必须向中央推荐德才兼备者,经过考查和考试后入朝为官,叫举孝廉。汉武帝为“大一统”的需要,在长安兴办太学,招揽官宦家庭和各郡的优秀子弟入校就读,然后按“毕业”成绩分别在中央和地方录用为官。至此,中国古代一套较为先进的选任官员的制度基本形成,形成了读书人的政府,也有了一套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官僚体制。而考试制度的应用,使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凸显,奠定了以后历代平民参政的基础,部分满足了中下层地主分子参政议政的愿望,对政权的巩固,无疑有巨大作用。东汉选拔官吏,主要在传承西汉基础上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进行,但到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举荐制度已名存实亡。
    魏晋时期,曹丕为笼络地方大族势力,选拔官员实行“九品中正制”,其标准是根据家世﹑道德﹑才能把官员分为上中下三等,又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三等,这样,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就可为高官,升迁也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德标准的要求越来越走样,凭出身入“仕”日渐成为惯例,到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官僚体系,形成了“出将入相、高官厚禄”的士族阶层。即使出身寒门的人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入朝也只能是下品小官,很难有正常升迁的机会。当时社会人为地产生了上层士族与寒门庶族严重对立的现状。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当初“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则成为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护身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腐朽的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