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历史 > 课外阅读 > 历史知识 >

中华医学对免疫学的杰出贡献


    中华医学对免疫学的杰出贡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 马执斌
    1980年5月,第三十三次世界卫生大会庄严宣告:天花已经在全世界被消灭!这是人类利用人工免疫方法与传染病进行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取得的一项伟大胜利。
    免疫,顾名思义,免除疫病的意思。它原本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其作用是识别“自己”和“非己”并排除抗原生“异物”(即病原生物及其产物、衰老的自身细胞、突变产生的异常体细胞等),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人体先天或自然的免疫能力一般是微弱的。通过接种或注射疫苗,人体的免疫力会迅速提高,这就是所谓的“人工免疫”。
    陈正仁教授主编的《免疫预防传染病》一书中说:“‘免疫’一词是从拉丁语immune译来的”。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免疫”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医书《免疫类方》,指的是“免除疫疠”,也就是防治传染病的意思。
    在中华医学史上,有一种“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人工接种近似疫苗的东西,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战胜疾病。“以毒攻毒”是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东晋道教炼丹家、医学家葛洪(约283-343),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省)人。根据《晋书》本传记载,他曾经广泛搜集前代名医药方,分门别类,撰成《金匮药方》100卷,后节略为《肘后要急方》4卷。此书原称《肘后救卒方》,或简称《肘后方》。但自元代刻本起,多以《肘后备急方》为书名,一直沿用至今。葛洪说:他作此书的目的是“以救人危,使免祸……令不枉死。”“肘后”是携带、使用方便的意思。《肘后备急方》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急诊手册。
    《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疗猘犬咬人方”。“猘”音制,“猘犬”,即疯狗狂犬。“方”中说:“狂犬咬人以后,要把咬人的狂犬杀掉,取出狗脑,敷于被咬者的伤口上,以后就不会犯狂犬病了。”
    19世纪法国著名医学家巴斯德用试验证明,狂犬大脑中含有大量狂犬病毒。他运用“以毒攻毒”和“弱能抗强”的思想,利用患狂犬病的家兔脊髓,制成预防狂犬病的疫苗,获得巨大成功。
    葛洪“疗猘犬咬人方”,取狂犬脑敷于被咬者伤口的办法与巴斯德注射狂犬疫苗,预防狂犬病,所采取的原理是相同的。然而,葛洪的药方比巴斯德的疫苗要早1500多年。巴斯德被誉为近代免疫学的创立者,葛洪则是世界免疫疗法的先驱者。
    《肘后备急方》还记载有“沙虱”一条。沙虱,就是幼时的羌虫,形似小红蜘蛛,叫羌螨。羌螨做媒介,散播一种急性传染病——羌虫病,流行于东南亚和我国台湾省、东南沿海各省。葛洪描述了沙虱生活形态以及羌虫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等,并指出此病见于岭南。隋代太医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中说:将携带病原的小红蜘蛛研磨成细屑冲服,可以治疗羌虫病。
    直到20世纪20年,西方医学家才逐渐发现羌虫病的病原,它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称为“立克次体”。立克次是美国病理学家。他生于1871年,死于1910年。他最先描述了羌虫病的病原微生物,并为研究该微生物而牺牲。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羌虫病这类病原微生物,称为“立克次体”。立克次体在自然界中大多寄生于各种啮齿类动物体内,以节肢动物——虱、蚤、蜱、羌螨等为传播媒介,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如羌虫病、斑疹伤寒等。形似小红蜘蛛的羌螨常寄居在鼠类耳壳里,很容易携带上立克次体。
    《诸病源候论》上提出的治羌虫病的办法,使用的同样是“以毒攻毒”的原理。虽然它的目的是治疗而不是预防,但无疑包含着免疫思想。
    古代中国人工免疫的最大成就,当推预防天花的接种人痘法。因为它是预防天花最有效的方法。
    有关天花的记载始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那时候呼为“虏疮”。据传东汉建武十七年(41)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时天花由越南传入中原。因为天花病原是由战争俘虏带来的,所以称“虏疮”。天花在古代中国名称很多,汉末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称它为“浸淫疮”;隋太医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中称它为“豌豆疮”、“登豆疮”、“疱疮”;北宋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中称它为“豆疮”;北宋《圣济总录》中称它为“斑豆疮”、“麸豆疮”等等。天花在中国肆虐近两千年,危害巨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缺乏医治和预防天花的好办法。
    在与传染性极强的天花病斗争中,我们祖先发现染上天花而侥幸存活者可以终生太平,寿至百岁,故又称天花为“百岁疮”。这就是说,得过天花病者能够终生免疫。在这个基础上,有些医学家依据“以毒攻毒”的思想,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据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刊刻得朱纯嘏《痘疹定论》上说:“宋仁宗时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召集诸医,探问方药。时有四川人请见,陈说:‘峨嵋山有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凡峨嵋山之东西南北,无不求其种痘。若神明保护,人皆称为神医。所种之痘称为神痘。若丞相必欲为公郎种痘,某当往峨嵋山敦请,亦不难矣。’不逾月,神医至京。见王素,摩其顶曰:‘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由是王旦喜极而厚谢焉。”
    这段记载比较详细,种痘后“七日发热”,是事实。所以,朱纯嘏的这一说法被清代御纂《医宗金鉴》所采纳。1884年刊刻的董玉山的《牛痘新书》记载:“考上世无种痘,诸经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董玉山的说法太简略,且无从考证。总之,至迟在公元10世纪中国医学家发明了人痘接种术,在四川峨嵋山一带流传。
    到明末清初,人痘接种术就相当普遍了。1727年刊刻的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上说:“又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家之传,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近日溧阳人窃而为之者亦不少。当日异传之家,至今尚留苗种,必须三金,方得一枝丹苗。买苗后医家因以获利。时当冬夏种痘者,即以亲生族党姻戚之子传种,留种谓之养苗……。”1643年,喻昌写的《寓意草》中明确记有顾諟明的二郎、三郎在北京种痘的病案。1695年,张璐《医通》中说:种痘法“自江右,达于燕齐,近者遍行南北。”在明朝时,痘苗有长足进步,有时苗和熟苗之分。据清朱奕梁《种痘心法》记载:“选时苗之顺者,取其痂为苗,即名时苗”,“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这说明,明朝时期中华医师已经创造了通过人体连续传代的方法,使痘苗降低毒力,成为熟苗的技术,为人工免疫提供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种痘技术也相当完善了。那时候,中华医学家发明的种痘,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痘衣法。用患过天花儿童的衬衣给接种的人穿上,促使他感染。
    第二种,痘浆法。用棉球蘸染痘疮浆液,然后将棉球塞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里。
    第三种,旱苗法。把痘痂阴干研成细末,用银管吹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里。
    第四种,水苗法。把痘痂研成细末,再用水调匀,用棉球蘸染,然后将棉球塞入儿童鼻孔里。
    以上四种方法,痘衣法和痘浆法比较原始。旱苗法用痘痂作为痘苗,方法大为进步,水苗法则比旱苗法更进步。
    自旱苗法发明后,对痘痂的选择和贮藏都很有讲究。选择痘痂的要求是光圆红润,因为光圆红润的痘痂新鲜饱满。在痘痂脱落后,用乌金纸包好,密封在干净的瓷瓶里,随时备用。
    用原始的痘浆法接种,实际上就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由于它采用的是“时苗”,所以危险性很大。后来改用经过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其毒性锐减,接种后比较安全,叫做“熟苗”。这种道理,至迟在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3)我国医学家已经明白。那时,熟苗称为“太平痘苗”。《种痘心法》中写道:“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中华古代医学家对人痘选种培育的经验,跟今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的定向减毒选育,使菌株毒性汰尽,抗原性独存的原理是相同的。
    卡介苗是20世纪初,法国医生卡尔美和兽医介林共同研制成功的。1907年,他们从牛奶中分离出一株牛型结核杆菌进行试验,把它接种到合5%甘油胆汁马铃薯培养基上,每隔2至3周移种一次,称一代;传至30代时,检查其致病能力,发现比传代前锐减,注射到小牛体内已不能引起发病;随后用有毒的菌株感染这头小牛,也没有引起发病。后来,他们继续传种,大约进行到230代,使原来的致病菌变为无毒菌,用于人类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应该说,定向减毒选育疫苗的方法最先是中华医学家发明的。
    1644年,生长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洲八旗铁骑冲进山海关,入主中原,建立起统一全国的清王朝。这是,痘疹严重地威胁着清朝统治者。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康熙皇帝也染上天花,侥幸逃过一劫。所以,康熙皇帝决心寻求战胜天花的办法。他在《庭训格言》中说:“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以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据王鸣盛为朱纯嘏《痘疹定论》所作的“序”中记载,朱纯嘏就是在康熙二十年应皇帝征召入宫为诸皇子种痘的江西名医。由于康熙皇帝倡导种痘,对推动人痘接种术的传播起了巨大作用。尤其是清代《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一书的刊刻发行,彻底改变了明末那种个人保存痘苗,秘不传人,以营私利的局面。
    人痘接种术是中华医学家的伟大发明。清朝初年,正当中华大地儿童普遍种痘预防天花的时候,这种传染病正在西方肆虐。听说中国有预防天花的办法,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俄罗斯率先派人到北京来学习人痘接种术。不久,人痘接种术由俄罗斯传到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孟塔古,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当地儿童靠种痘预防天花,效果甚佳,鉴于她自己的弟弟患天花丧命,所以在1717年她为儿子种痘。接着,人痘接种术又传入英国,受到英国国王的肯定,很快盛行起来。此后,由英国传到欧洲各国、印度和北非。在亚洲,朝鲜、日本等国的人痘接种术是18世纪中叶直接由中国传去的。
    人痘接种术是中华医学对世界医学的杰出贡献。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英国医生纳琴(1749-1823),学会人痘接种术,给人种痘。后来,他发现病牛在乳房与脐间有水疱和浓疱,挤奶人的手指如有伤口会感染牛痘。牛痘是牛的一种天然轻型传染病。患过牛痘的人就不会得天花。受人痘接种术的启发,他发明的牛痘苗预防天花于1798年获得成功。研究结果表明,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同属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中的成员。它们有共同的抗原成分。人体注入牛痘病毒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既能够抵抗牛痘病毒的再次感染,也能够抵抗天花和其他正痘病毒的再次感染。这就是接种牛痘所以能预防天花的原因。预防天花接种牛痘比接种人痘更为安全、更为有效。牛痘很快成为世界各国预防天花的有力武器。这一新发明不久返回到人痘故乡中国,并迅速传播。清朝晚期,牛痘施种局已遍设全国。
    自从全世界各地普遍种牛痘,天花逐渐减少。1977年10月26日,世界上发生了最后一例天花。此后,世界卫生组织经过两年的四处搜索寻找,再也没发现有人患天花病。1979年12月9日,来自19个国家的21位委员在全球消灭天花证实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签字证实全球消灭了天花。
    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历史学家们推测,它可能存在上万年。古代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公元前1160年的木乃伊面部,就有天花瘢痕。在印度和中国的古经文和古医书上都有关于天花的描述。
    回顾从天花肆虐环球到天花在全球灭绝的历史,给人类的最宝贵最重要的启示是:采取“以毒攻毒”的免疫方法,是有可能防止和消灭类似天花这样长久威胁人类的传染病的。而这一最宝贵最重要的启示正起源于古代中华医学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