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青铜剑的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04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一把青铜剑的故事 马执斌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当今世界上的真实的故事: 近一二十年以来,我国的考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了发展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国家从众多的出土文物当中精选了一批珍品,,到国外举办了一次巡回展览。在这些展品中,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一把青铜剑。 这一天,正当我们的讲解员指着这把熠熠闪光的青铜剑,向紧紧围拢的观众讲述它的来历的时候,人群里忽然传来了一个外国人的喊声:“先生们,女士们,大家不要再听她讲了,那把剑纯粹是伪造的!” “啊”的一声,人群骚动了。人们都瞪着莫名其妙的眼睛注视着刚才叫喊的那个外国人。 那个外国人得意极了。他对着惊异的人们,慢条斯理地说:“先生们,女士们,刚才大家都听见了,讲解员小姐说那把剑熠熠闪光,是因为用金属铬处理过的结果,这实在是弥天大谎。大家都知道,铬化处理技术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并且我们的国家还拥有发明它的专利权呢!”_ 这时,观众似乎有所解悟,大家不约而同地转过头,注视着我们年轻的讲解员。 我们的讲解员不慌不忙,问那个外国人:“先生,您认为这把剑是伪造的?” 那个外国人带着轻蔑、傲慢的口吻回答:“是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最新的科研成果!” “那么好吧,就让我们大家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时候伪造的吧!”我们的讲解员说着就拿过测量仪,把青铜剑放在上面。 顿时,整个展览大厅里安静极了。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紧张地注视着荧光屏上显示出的数字:100年、500年、1000年、2000年。荧光屏上绿色的数字不动了,它证明,这把青铜剑是2000多年前制造的。 这时,我们的讲解员指着荧光屏上显示的数字,对那个外国人说:“2000多年前的中国是秦始皇的时代。先生,秦始皇时代的中国人难道会窃取你们今天的最新科研成果吗?” 那个外国人先前的那种傲慢劲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他垂下头,不住地摇晃着,无言答对我们讲解员的问话。 此刻,被荧光屏上显示的数字惊呆了的观众清醒过来了。顿时,展览大厅里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声:“中国人真伟大广!”“中国人真了不起!” 这把青铜剑是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随葬的兵马俑坑中发掘出来的。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发现它的时候,它被倒下的两个兵俑压成“弓”字形,裸露的部分乌黑发亮。剑埋在地面下大约有5、6米深,那里阴冷潮湿,雨水不断渗入。考古工作者本以为它已经不能恢复原状了,于是,有人轻轻地搬起两个兵俑,只见那把剑“腾”地飞起来,一道寒光,“噹啷”一声落在地上,“好险呀!”剑飞出一丈多远,差一点儿落到一个人的头上。这突然发生的事,让人们大吃一惊。大家都想试试剑锋。一个人自告奋勇地说:“来,搁这儿试。”他说着,低下头,揪起自己的一缕头发。另一个人把他的一缕头发搭在剑锋上,对着剑锋轻轻一吹,“嚓”,一缕头发掉在地上。“好锋利呀!”人们异口同声地惊叹着。 这把青铜剑在地上沉睡了2000多年,居然不锈,居然能保持其韧性和锋利,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揭开这把青铜古剑的不锈之谜,成为考古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如果采取光谱或化学等传统分析方法去研究,需要取样品,那就势必破坏青铜古剑的完整性;如果想用电子显微镜检测这长达90厘米的青铜剑,又实在难以办到。因此,考古工作者的这个愿望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 几年过后,我国发展起来一门核分析新技术——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法,它具有快速、无损伤、多元素、高灵敏度等优点。所谓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法,就是用高能质子束直接轰击被测样品的表面,当被测样品受到高能质子束轰击时,其绕原子核运转的内层电子被打掉,这时外层能量较高的电子就跃迁到能量较低的内层填补空位,并以各种形式将多余的能量释放出来,其中包括一种叫特征X射线的。不同的金属元素发出不同波长的特征x射线。因此,只要是测得被分析样品发出的各种特征X射线的波长,就可以知道这个样品由哪儿种金属元素组成。同时,从测得的各种特征X射线的强度,通过计算便能弄清各种金属元素的含量。一般测定一个部位只要几分钟,而且在被测样品上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的科学工作者用国产静电加速器产生的200万电子伏特质子束,轰击古剑的不同部位,很快弄清了这把青铜古剑的成分和制作工艺,并且揭开了它长久不锈之谜。 原来,秦代的工匠在铸造这把青铜剑的时候,采用了防腐能力极强的铬盐氧化法,即以铬盐为氧化剂,让剑的表面形成一层非常致密的氧化层,使它再也不起别的化学作用。这层氧化层极薄,只有百分之一毫米,大约是一张报纸厚度的1/10。硬是靠着这薄薄的保护层,这把青铜剑在阴冷潮湿的土层里埋藏了2000多年,不锈不腐,柔韧如初,熠熠闪光,锋利无比。这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在国外,氧化铬表层防腐处理技术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它首先在西德和美国获得专利权,所以那位外国先生声称这是他们的“最新的科研成果”。而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从乐府、教坊到瓦肆
- 下一篇:“草船借箭”应该是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