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夜话──漫谈毛泽东和蒋介石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22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师生夜话──漫谈毛泽东和蒋介石 山 东 张春荣 “有一个故事,说是‘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回到南京,他的部下纷纷前来祝贺他脱险,此刻,蒋介石却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如果我因为生病,或因为别的什么不幸而下野的话,你们猜我会提名由谁来接任我?’于是,这些人就都装模作样地猜起来。‘程潜、汪精卫、孔祥熙……但蒋介石都摇头说不是。望着这些呆头呆脑的部下,蒋介石一语挑明:‘作为我的继承人,我自己要选择──白崇禧将军’。蒋介石身边的人感到很惊讶,因为白崇禧是桂系军阀,是蒋在军阀混战中强有力的对手。但更令在座的人目瞪口呆的还是下面的话。蒋介石顿了一下,说出一句语惊四座的话:‘第二人选,我要提毛泽东!’老师,你说,蒋介石是不是非常佩服毛泽东?你怎么评价毛泽东和蒋介石?” 晚饭后,我的学生韩名跑到我身边,先用个故事做诱饵,然后抛出了他的真问题。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朋友。尼克松曾这样比较两人:他们的差异既有表面上的,也有深刻的地方,毛懒洋洋地躺在椅子上,像一大口袋土豆被人漫不经心地扔在那里;蒋坐在椅子上,正襟危坐,脊梁骨像是钢造的。毛潇洒自如,谈笑风生;我同蒋见面几次,从来没有见他有任何幽默感。毛的书法龙飞凤舞,字里行间,不拘一格;蒋的书法笔画端正,四四方方,格局分明。讲得深刻一点,他们把中国看成是神圣的,但表现有所不同。两人都爱这国土,但毛要清理掉它的过去,而蒋则要在上面进行建设,取得胜利后,毛简化了中国繁体字,不仅仅是为了促进识字运动,而且是为了扫除每个繁复字体的历史含义。蒋败走台湾时,在逃亡船上腾出空位,运走达四十万件古董文物,却把差不多数目的对他忠心耿耿的助手和官兵遗留在大陆。你觉得尼克松对两位伟人的评价如何?”我学韩名,把他抛给我的绣球借尼克松之名抛给了他。 “尼克松对于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比较,可谓入木三分。根据我的了解,的确,毛泽东诗人情怀,崇尚目的,不拘形式,极善变化。而蒋介石古板认真,自我苛求,崇尚完美,信念如一,不善变通。” “有道理,除去两位伟人的性格以外,我觉得,还有很多东西不是从课本上能学到的,需要用心去思考,才能探知里面的奥秘。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了政治宣言。在这个宣言里,他分析了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宣言中强调:蒋介石是个背信弃义、忘恩负义、不思悔改的小人。人民给过他很多次机会: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忘恩负义地背叛了国共两党的革命联盟,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建立独裁统治,投降帝国主义,打了十年内战,造成日寇侵略。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德报怨,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希望蒋介石悔过自新,共同抗日。但是蒋介石又一次忘恩负义,对于日寇则消极应战,对于人民则积极镇压,对于共产党则极端仇视。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又一次宽恕蒋介石,要求蒋介石停止已经发动的内战,实行民主政治,团结各党派和平建国。但是毫无信义的蒋介石,在签订停战协定、通过政协决议、宣布四项诺言以后,随即将其全部推翻。人民方面,虽则再三忍让求全,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之下,决心不顾国家民族的死活,向人民作空前的全面的进攻。” “蒋介石真是个知错不改、出尔反尔、不思悔过、不讲诚信的人。” “毛泽东在1936年12月28日《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中,毛泽东也引用了《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精句,并宣称‘言必信,行必果’。这是他们俩的不同点之一。毛泽东和蒋介石就像两条河里跑的船,相遇的机会不多。不过,我知道,毛泽东和蒋介石还曾经同居过一天两夜,你知道是什么时候吗?” “老师,你说的是重庆谈判的时候吧?” “是。老师给你说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事吧。1945年8月28日下午,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以弥天大勇,率众抵渝,入住曾家岩的张治中公馆。晚七时许,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和陈龙、龙飞虎、舒光才等人乘坐蒋介石派来迎接的几辆小汽车,前往蒋介石的官邸──林园。毛泽东等入住蒋介石官邸。如果说这里是官邸,倒不如说是兵营更恰如其分。蒋介石当晚以东道主的身份,宴请毛泽东,名曰‘洗尘’……”我像一个说书人一样,讲到精彩处,戛然刹车了。 “老师,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的事,我们历史课本上都介绍了,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国民党被迫同共产党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双十协定。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了协定,挑起了内战,解放战争开始了。在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根据毛泽东的部署,给了国民党一刀。当时,毛泽东是如此分析形势的,他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什么事件?”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对。据说,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大为赞叹。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你认为蒋介石失败是‘天意’还是‘民意’?” “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老师,我们都知道1949年4月后,蒋介石及国民党撤离大陆,败走台湾。为国共之争阶段性地做出了结论。在国内,有人认为,对于毛泽东的评价,应该分阶段进行。在毛泽东领导共产党解放全国人民的过程中,在和蒋介石当对手的过程中,是全面赞扬肯定的。至于建国之后毛泽东的档案中有何记录,则与蒋介石无关了。老师,这么说,对吗?” “韩名,你对这两位伟人了解的还真不少。老师跟你说件事,看看你从这件事中,能看出两位伟人有什么不同。报道称,自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后,蒋介石矢志要‘光复大陆’,报道称,毛泽东对蒋介石的打击太大,蒋至死未放弃‘讨毛’的呼吁;但另一边,毛泽东早已超然以‘老朋友’呼蒋。国共争雄,蒋介石使毛泽东家破人亡,迷信的蒋曾数次去掘毛的祖坟,而毛泽东面对落在自己手中的蒋的祖墓、祖坟却护之一草一木、一砖一石。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握着尼克松的手幽默一语:‘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对这件事可不赞成了。’轻松一语把中美蒋三方本来很敏感微妙的关系清晰地点化了。当尼克松问道:蒋介石称主席为匪,不知道主席称他什么?毛泽东哈哈大笑,周恩来代答:一般地说,我们叫他们‘蒋帮’。在报纸上,有时我们称他作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互相对骂就是了。‘主席说:‘实际上,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长得多’。” 韩名两手托腮,两眼叽里咕噜转着,没说话。看得出,他在思考。过了一会儿,韩名突然把脑袋转向我,充满神秘地问我:“老师,我看有的资料上说,蒋介石临终前曾秘邀毛泽东访台,有这事吗?” “1949年蒋介石去了台湾,再也没有能回来。70年代上半期,不论在大陆的毛泽东,还是在台湾的蒋介石,对于这两位老人来说,都是他们人生的最后岁月。历史把他们的希望与遗憾、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忧伤交织到生命的最后。根据有关资料报道,1975年,蒋介石逝世前,曾交予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秘密使命,经秘密渠道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毛泽东则指示邓小平可代表他成行。可惜蒋于当年4月5日逝世,两位近代风云人物已无缘再碰头。韩名,你看老师搜集的下面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读出历史的味道。” 我的电脑屏幕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在拧开美国大门一周年时,毛泽东又迫切地去拧国共间那扇僵锁了几十年的门,他的思维向“和平解放台湾”的基点回落。国家体育机构主动邀请台湾运动员、教练等到京参加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亚运会选拔赛、全运会等;对应邀回国参加比赛的旅日、旅美等台籍同胞热情接待,并召开座谈会、联欢会阐述中共的政策。有关部门恢复“二·二八”纪念活动,廖承志、傅作义等著名人士纷纷发表谈话,重新强调“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欢迎台湾各方面人员来大陆参观、探亲、访友,保障他们安全和来去自由”。1975年里,司法机关连续特赦了全国在押的293名战争罪犯、95名美蒋特工和49名武装特务船员,原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党政军特人员,能工作的安排工作,不能工作的养起来,愿去台湾的给路费、病榻上的毛泽东在竭尽全力地向历史作着交代。 我和韩名都静静地看着屏幕,陷入了深思:从“四一二政变”、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到解放战争后期两人的抽签,在国共“合”“分”的半个世纪里,演绎出了多少人生的成败荣辱、多少人生的感叹呀!如果说战争是一部教科书的话,那么“对手”就是最好的老师。毛泽东曾说:“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究的对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美国有句格言:没有一个伟大的敌人,就没有伟大的美国。以对手为镜,以对手为师,以对手为参照系,是任何一支胜利之师的做法。向对手学习,这一点上,毛泽东比蒋介石做得好。这也就难怪有人替蒋介石发出“既生石,何生东”的感慨了。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主动跟我聊两位伟人,颇让我感觉意外,勾起了我很多回忆,也让我产生了很多对历史的串联,让我觉得,毛泽东和蒋介石没有走远,他们的音容犹在,风范永存,人民不会忘记他们。至于如何评价他们,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 作者简介:张春荣,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历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加课程改革与研究,有多篇教学实录、随笔、感悟、论文、教育叙事等在省市及国家级刊物发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