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写作指导:剖析相近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6:11:08 普惠英才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王庆
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但其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两者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金刚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矿物,被称为“硬度之王”;而石墨是一种非常软的矿物,是制作铅笔芯的原料。自然界这种有趣现象对我们的议论文写作也不无启迪。我们常说“理越辩越明”,也就是对似是而非的认识进行深入剖析,揭示表面相似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能够将笼统、模糊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明确,进一步说明问题的实质。如“荣誉感与虚荣心”、“幸福与快感”、“坚持与固执”、“谨慎与胆小”、“学会与会学”、“自信与自负”等等,都可以展开一番辩驳,获得透彻、深刻的认识。不妨以两道作文题为例来学习剖析相近事物的方法。 【作文题目】 寺庙里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寺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 阅读上述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解读】 审题的重心是辨析“放弃”与“放下”之间的区别。要真正辨别清楚两者的不同殊非易事,实际写作时,很多学生往往采取回避的方法蒙混过关,即避而不谈两者区别,表面上是谈论“放下”,而实际上还是谈“放弃”的意义,这样就容易陷入说不清的境地。从题目看,红叶凋零,是由于客观上“撑不住那么多叶子”,所以“只好舍”,如果撑不住而硬撑,只有死路一条。但是这一信息无法从根本上说清楚“放弃”与“放下”的区别,所以,我们还得从主观角度界定“放弃”与“放下”的不同: 放弃是承认暂时的失败,向过去告别,放下是了无牵挂,笑对明天;放弃是权衡利害得失后的主观抉择,放下是顺天达性的自然之道;放弃是直面人生忍痛割爱的无奈,放下是摆脱执念超越现实的豁达;放弃是聪明,放下是智慧;放弃或许使你柳暗花明觅得新的转机,也可能让你山重水复烦恼不断,放下或许无法让你建功立业大展宏图,但换来的是心灵的大自在。 不同的心态体现出不同的人生境界,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把握住题目的本意所在,立意行文就不会隔靴搔痒、不得要领了。 【作文题目】 榜样往往是经老师家长仔细“排查”过,认为绝对不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人物,而偶像往往是轻松的、娱乐的,是孩子自由选择的结果。 以“榜样与偶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解读】 对关系型作文中的相似概念,首先要对概念加以明确界定,才能更好地展开议论,否则难免思路混乱,陷入说不清楚的境地。什么是“榜样”,什么是“偶像”,需要开宗明义阐释明白。 从字典中的解释看,“榜样”是指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偶像”是崇拜的对象。榜样是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标杆、道德的楷模、力量的源泉,总让我们将之与舍生取义、自强不息、无私奉献、高风亮节等联系起来;偶像是青年人心仪的人物,他们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富有光鲜亮丽的形象,是时尚文艺的宠儿,是大众心中理想的化身,是年轻人追逐迷恋的对象。与“榜样”相比,偶像的本质是去崇高、非理性,诚如余秋雨所言:“偶像崇拜本来就是年轻人故意踩踏理性边界的游戏,而且常常喜欢与‘引导者’们捉迷藏。” 前面重在辨别两者的内在区别,如果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揭示它们的相互关系,就应该对这两个概念作进一步的分析。题目告诉我们:榜样是“经老师家长仔细‘排查’过”的,这就意味着,这种崇高、伟大的形象往往是他人强加的,从接受心理上说,也就往往带有排斥、拒绝心理;而偶像“往往是轻松的、娱乐的,是孩子自由选择的结果”,这种喜欢是自发的,出自内心的。崇高令人高山仰止,娱乐令人轻松快活,所以偶像更贴近少男少女的内心需求。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榜样与偶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距离”,只要承认人的心理是流动变化的,那么,榜样与偶像的相互转化也就有了可能。比如,阅读伟人传记,对榜样有了深入了解,可能就发展成为这个榜样的“死党”;随着阅历的增长,当年的狂热转化为自觉的人生追求,偶像就成了他的奋斗目标。 以上两道作文题都出现两个相似概念,在解读上有着共同之处:其一,都尽可能从表面的相似进一步辨析两者的本质差异,在辨析过程中作出高下取舍价值判断,形成文章观点;其二,在解读方法上,既有赖于作文原材料的提示,又需要写作者自我的领悟。“放弃”与“放下”的区别,客观方面直接从原材料中获取,而主观方面则需要作者自己去深入挖掘;“榜样与偶像”则相反,初步把握两者特点需要凭借作者已有的认识去界定,而深入剖析内在关系则借助于原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所以,辨析相似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既不能脱离材料,又不能局限于材料。 【习作欣赏】 榜样与偶像 蔡佳慧 神情矍铄,步履坚定,一腔热血,为国为民,这是榜样的一般模式,由老师挑选,经家长设定,让学生接受。 昂扬自信,傲然于世,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这是偶像的通用形象,诞生于学生的自由选择。 前者经过家长的仔细“排查”与“验证”,后者出于轻松娱乐的欣赏与感动。迥然有异而难分轩轾,只是用理与情不同的角度去摸索与探索。归根结底,仍是为孩子的精神成长引路。 榜样的确必不可少,那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是人才成就模式的标杆,是少年走向成熟的典范。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靖节先生,教会我们在名利面前坚守自我;为科研而奉献一生的居里夫人,教会我们短暂的生命因精神的伟大而成为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光涤荡后,那些仁人志士成为榜样。他们在前方领着路,我们在他们身后小心翼翼地跟随。虔诚却不亲切,虽神往却无心动。因为,他们挺立于圣坛之上,而非立足于生活的泥沼中。 师长们有意无意的拔高、美化,使得初衷有失偏颇。故而,杜甫、屈原被频频恶搞,平民偶像大行其道。或许只因一首歌的飘扬而怦然心动,或许只因一幕戏的刻画而暗生崇敬……这些看似轻松娱乐的邂逅与追随,与阳春白雪无关,距流觞曲水甚远,却是孩子们心底里最真实的呼唤。那是契合他们青春旋律的风采,那是符合他们自我的展现。 如是,榜样与偶像果真同根而生却逆向而行吗?不然。拥有着生活情趣的榜样可以成为偶像,而拥有着积极乐观态度的偶像亦可以成为榜样。爱因斯坦因其对科学事业的奉献与对和平立场的坚守而屹立于世,然而当他笨拙地拉起小提琴,执著在艺术的追求中时,他已然走下圣坛,与我们同生同息。失去双手的刘伟因悠扬的琴声而成为偶像,然而他不畏磨难、奋斗不息的勇敢与坚定,不正带领我们大步迈上人生征途吗? 所以,榜样与偶像并无泾渭分明之界线,诚如袁枚所言:“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指导孩子正确地“拿来”,从他们身上学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完善与社会承担。 《中庸》有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榜样与偶像,在教育孩子上侧重于不同的功能特点,二者相结合则更能指引年轻一代在情与理的漫长体验中,逐渐成长为可以立足天地之人。 (上海市崇明中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