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的爆发》同步测试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7:11:09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内战的爆发》同步测试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公立寄宿学校 张乐微 李海清 一、选择题 1.(江苏扬州2013年中考)下列图片中与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是( )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七大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层次。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A项,嘉兴南湖游船反映的就是党建立的历史。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项,八一建军节源于此。C项,反映的是1927年毛泽东率部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D项,反映的是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正确答案为D。 2.(原创)1945年,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大会,指出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个命运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这一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七大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层次。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从题中“1945年”或“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等关键语句可以判断出是中共七大。故正确答案为D。 3.(盐城2013年中考)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日战争后作的一副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这幅画揭穿了( ) A.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B.法西斯集团吞并中国的企图 C.蒋介石对日本的姑息纵容 D.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危险 【解析】本题考查了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实质,属于理解层次。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和谈,其真实目的是为其准备内战赢得时间,同时他料定毛泽东不会参加和谈,则可以为其发动内战找到借口。从题目中“抗日战争后”这一信息可知,BCD项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A。 4.(海南省2014年中考)在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参观者可看到依据20世纪40年代某一历史场景制作的毛泽东与蒋介石“欢笑言和版”公仔(如下图)。这一历史场景是( ) 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解析】本题考查了重庆谈判的时间和人物。属识记层次。根据蒋介石和毛泽东在一起的历史场景和“欢笑言和版”公仔,还有“20世纪40年代”的相关信息,可以得出这是在重庆谈判时期的“欢笑言和”,ABC项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D。 5.(浙江温州2014年中考)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解析】本题考查了重庆谈判的时间、背景,及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等相关知识点。属于理解层次。A项,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1924年—1927年)创办的军事学校,B项,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年)的根本出发点是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D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ABD项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C。 6.(原创)《双十协定》中,国共两党未达成协议的问题有( ) ①“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 ②“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③国民大会问题 ④军队整编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双十协定》内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当时,解放区政权问题、国民大会问题以及军队整编问题在谈判中未能达成协议。正确答案为B。 7.(江苏镇江2014年中考)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 有( )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②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属于理解层次。两件事都与国共两党有关。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抗战胜利后,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偕周恩来等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也可以用排除法,张学良将军直接参与的是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故正确答案为D。 8.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内战的发生不可避免的是( ) A.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独裁、内战 B.国共两党都拥有相当数量的部队 C.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内战 D.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内战爆发原因的掌握情况,属于理解层次。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同时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民主、和平,希望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共两党力量的对比以及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中国内战不可避免,故正确答案为C。 9.(江苏盐城2014年中考)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重庆谈判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析】本题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1946年6月,蒋介石自认为准备充分,指挥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全面爆发。正确答案为B。 10.(山东济宁2014年中考)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千里跃进大别山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战期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运用层次。台儿庄位于山东省,孟良崮位于山东省,大别山,位于中国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交界处。从图中“陕西”等相关信息的可知此处为陕北。正确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 (原创)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材料二:“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材料三: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固歼敌人。青化砭一仗就全歼敌人近三千人。 (1)从材料一看,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情况如何?国民党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2)材料二中解放区军民采取了什么样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材料三中提到“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如何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 (4)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野战军采用的什么战术与敌周旋,从而“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答案:(1)内战初期,国民党凭借充足的兵力和优良的武器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战略方针:全面进攻,速战速决。 (2)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方式: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3)是党中央根据形势主动放弃后,被国民党军占领的。 (4)“蘑菇战术” 【解析】本题考查内战爆发后,共产党在军事、经济实力落后的情况下,通过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逐渐扭转战争局面的史实。属于识记、理解层次。第一问,通过表格归类,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后三问,通过不同时期的双方战略变化,考查了学生对共产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理解。 2.(根据辅教导学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引自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引自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的绝密电报 材料四: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 ──毛泽东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 (1)材料一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谓的“奸党”指的是谁?可以看出其真实意图又是什么?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抗日战争后我国人民面临的两种命运,这两种命运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商谈“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或“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 (2)“奸党”指共产党。其真实意图是窥视共产党的动向,转移国际和中国人民的视线,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内战。 (3)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这是一个光明的前途。而国民党是要消灭共产党,发动内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富强的老状态去。这是一个黑暗的前途。 (4)目的是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说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取得了谈判的主动权。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和命运,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而做准备,共产党为争取和平而努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这种题需要学生注意要根据材料作答,必要时还要联系课本,得出正确结论。 第(1)问可以根据材料中“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得出正确结论。第(2)问可以从“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以土匪清剿之”等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第(3)问可以从“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等信息结合课文所学内容组织文字得出正确结论。第(4)问综合分析材料,联系课本,得出正确结论。 三、综合探究题 (广东佛山2013年中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摆脱不了政治环境的影响。综观国共关系史,随着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共对蒋介石的评价也有不同。自西安事变以后,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1937年到1945年期间。如:1938年在延安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说过“国民党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蒋介石”。1945年,中共也公开表示,“承认蒋先生的领导,承认蒋先生在全国的地位。”但是,在1946年到1949年期间,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又发生变化,斥之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还有大众流传的“蒋该死”“蒋匪帮”之类,就是那个时期出现的。 (1)结合1937年到1949年的主要史实,简要分析中共对蒋介石评价的变化及原因。 (2)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1)1937年—1945年期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战后国共举行重庆谈判,商讨和平建国。所以,中共承认蒋介石在全国的领袖地位,对他的评价较高。 1946年—1949年期间,内战爆发,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溃败,新中国成立。所以,中共称蒋介石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对他的评价很低。 (2)依据历史事实,全面、客观、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 【解析】第(1)问属理解和综合运用层次。主要抓住材料中三个时间点“1938年”“1945年”“1946年到1949年期间”,以及在此时间点中共对蒋介石的不同评价并联系所学课文知识,组织文字回答。 第(2)问属运用层次,学生需综合第一问,进行方法归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