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道德与法治 > 九年级 > 考点知识点解析 >

九年级教材介绍


    九年级教材介绍
    姚蓉儿
    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教材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充分体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有关文件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根本依据。
    二、新的教材编写理念
    关注学生获得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方法,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教材的出发点。具体说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彰显以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教材功能。当前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也就是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学生作为道德的学习者,他们与教材的关系应该是面对真实生活的探究、合作、对话、感受、体验的关系,教材不是“说教者”、“支配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教材的设计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践行和思考。教材不仅重视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视以其内在的召唤力来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激发他们的道德需要,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并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思想品德(九年级)培训资料思想品德(九年级)培训资料二是以“生活德育论”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思想品德是从生活中形成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广义的道德学习,包括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法律意识、国情国策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要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即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材是学生的导引,是他们通向道德世界的桥梁。道德学习是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因此,教材要走近学生文化,力求从学生文化、学生的心理视野去思考、去设计、去表达,从而使教材为学生所接受、所喜欢,帮助他们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促进道德生命的健康成长。
    三是以“正确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结合”为教材总体的编写原则。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网络信息等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使我们面临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为此,新教材既要帮助初中学生学会选择,还要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没有引导就没有教育。但是,引导不能代替学生的道德学习,引导就是坚持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帮助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建构。教材通过课文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建构自己的道德人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的伙伴。教材还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反映师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品德共进的追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1.教学理念新
    思想政治课教材长期以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新教材遵循课程功能的多元化指向,十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使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殿堂。为此,教材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的道德、人文因素。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信息化、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形势下,教材早已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唯一途径。因此,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知识来源的多元化特点。教材一方面为教师创造性地展示教学才能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和多渠道获取知识提供了空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十分关注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为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实现知识共享、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
    2.内容结构新
    《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突破学科化倾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九年级这一年龄段学生所需知识进行了整合,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知识进行有机的交融,形成一个新的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结构体系。
    为做到“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在体例编排上,有两个与众不同的举措:一是为寻求内容与活动浑然一体的效果,避免视觉上的紊乱,简化了过于繁琐的栏目设置;二是在单元标题之下,安排了具有探究意义和合作学习的任务型、课题型的“长作业”,使之与单元教学过程共生共存。相对于“课后作业”的传统方式,这种前置的“小课题、长作业”,是前所未有的创意。
    3.呈现方式新
    教材呈现方式的改变是与课程、教材功能及内容结构的变化相适应的,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必然使教材呈现的是用大量文字叙述道理的模式。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在编写教材时,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主题探究、情境导入、用图说理、师生互动、相关链接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留有展示学生才能的空间,同时也为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平台。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多样化的形式,它包括:
    正文──学习的主体内容,全部用宋体字。
    师生互动──主要是探究性学习,用虚线框标识。探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有情境、思考问题、实践活动等;情境有图片、材料,实践活动有写、说、看、做、查等。
    名人名言──选择一些伟人、名人、学者的经典名言,穿插在教材中。
    相关链接──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述。
    插图──配合教材内容的照片、图片等。
    总之,新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生动活泼,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和使用。
    4.鲜活的信息资料
    由于呈现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必然带来信息材料及信息材料选择的意义及指向的变化。教材在信息材料的选择上,突出了时代性、国际性、民族性的特色。为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利于学生体验、感悟,在选择材料时,注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让学生学起来亲切。为实现新课程关于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人才目标,教材提供的都是具有前瞻性,充满现代气息的、鲜活的信息材料,让学生的思想活跃在新世纪的现实生活中。
    5.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思想品德》教材在学习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上也进行了新的尝试。注重情感、知识、能力、行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反思,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应该对学生在本课程开展的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如调查报告等),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加以考查。在学习评价的内容中,要注重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中,要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教材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设计了四个“主题探究”和160多个“探究活动”,请教师结合这些活动探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作形成性评价。
    四、全新的内容结构
    《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突破学科化倾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教材体系。
    新教材分单元、课题、框题和目题四个层次。
    △单元:由“主题探究”和课组成。主题探究,包括探究的基本内容、有关材料和基本思路。九年级《思想品德》共有四个单元。
    单元级的标题:它是以有意义的生活主题为一级标题,建立相对独立的单元结构,着重贯彻课程标准有关“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以及“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的精神。
    △课题:下设引言。引言都用富有情景性和启发性的材料引出本课主题。本册教材共有十课。每课的标题是以体现价值取向的观点表达课题。课题是支撑生活主题的重要环节,贯彻课程标准有关“导向正确、内容科学”的要求。课题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课所要讲述的主题。
    △框题:内容一般为一节课的量,也就是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框题是以洋溢生活气息、富有启发性的标题,作为课题的分解和细化,着重贯彻课程标准有关“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的要求,同时充当量化教学内容的单位。
    △目题:它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和学的基本环节。
    每课都与《课程标准》的内容相对应。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主题探究
    

    学会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写主题作文)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不言代价与回报
    

    主要讲面对责任的态度与价值观
    

    课标:
    2.3
    

    第二课
    

    承担责任中成长
    

    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主要讲承担责任的表现与方法
    

    课标:
    2.4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主题探究
    

    图说国情与国策(搜集材料,举办图片展览)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党的基本路线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主要讲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课标:
    4.6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主要讲三大基本国策;两大发展战略
    

    课标:
    4.1
    4.4
    4.5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灿烂的中华文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以“爱我中华”为落脚点
    

    课标:
    3.6
    4.6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主题探究
    

    关注校园周边文化 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调查写出建议)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以如何参与政治生活为主题
    

    课标:
    3.1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学会合理消费
    

    以如何参与经济生活为主题
    

    4.2
    

    第八课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灿烂的文明之花
    

    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线
    

    4.6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迎接明天
    

    主题探究
    

    放飞我们的理想(设计三张“名片”)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我们的共同理想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以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为主题
    

    课标:
    4.3
    4.8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理智面对学习压力
    未来道路我选择
    拥抱美好未来
    

    以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为基点
    

    课标:
    3.2
    4.7
     
    

    五、把握新教材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新的教材观。特别对教材的功能,要进行全新的思考: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
    旧的教材观念:以教师为中心,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教师教“书”,学生学“书”。
    新的教材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科书、媒体等都是保证学生学好的环境。教科书只是诸多教学媒体中的一个。
    旧的教学观念               新的教学观念
       ↓                          ↓
    人(教师)=人(学生)    人(学生)=环境(教师、教科书、媒体)
    “教材”包括视听教材、现实教材、电子教材、图书教材等。
    其次,要注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把握教材。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1.适应新形势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现在已全方位地向世界开放,与世界融为一体,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相互激荡。教育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第一,社会变化的挑战。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对教育的期待,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学生变化的挑战。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掌握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学生知识量不断扩展,获得了可能比老师更加前位的知识;学生知识深度不断增加,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他们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了更多更新的知识。
    第三,课程变化的挑战。要求教师有教学激情,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要求教师积极投身于新教学理念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增强对新教学理念的认同感;要求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面对新挑战,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符合新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该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人和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特征是所有优秀教师和优秀课的共同特点。
    (2)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努力地、充满激情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展现出各自的教学风采。通过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心灵互动,实现了师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同发展。
    (3)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有机地整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4)努力践行。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思想品德情感、意识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因此,思想品德课强调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倡参与、体验、讨论、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新教材较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教学。在教学时间安排中,至少要有20%的课时,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
    新教材设计了四个“主题探究”活动,这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它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主题探究是一种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去,大多数课堂教学是“灌输──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种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这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优点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改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例如,探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地探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与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探究者。要搞好探究,对教师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积极的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②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
    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③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教材中应该得到充分体现。教学可以是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每单元学习之后,都设计了探究活动,使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向课外拓展,因此,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需要教师下一番功夫。
    3.了解新结构
    初中三年教学内容大致结构如下: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国情教育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九年级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在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完成分类目标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能力目标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知识目标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九年级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即重点探讨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4.掌握新方法
    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自主式等方法进行教学。当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没有一定之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但是,从总体上教学方法都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的学生行为来自自身的需要,注意重在参与。
    (2)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把课堂上的师生交往,看作是师生对知识共同探索的过程,视作为知识再发展、再创造的过程。
    (3)有利于学生勤于动手。学生在动手中求知、求情、求发展。
    (4)促使学生善于反思。反思包括自我反思、交互反思──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学习日记等方式。
    (5)能让学生乐于合作。资源共享,情感共鸣,互帮互学,合作分工。
    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对教师的具体建议是做到“五要”。
    (1)要重视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得到体验,求得发展。
    (2)要学会活化教材。能拓宽教材的探索空间;挖掘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3)要善于和谐教学。三段式──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
    (4)要发挥学生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5)要运用教学媒体。有条件的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新的教学方法,都要通过教材上的“师生互动”来实现,对此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个方面组成。
    (1)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
    (2)教师个人的知识。
    (3)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地“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
    A.—代表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得的知识
    B.—代表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
    C.—代表师生互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
    过去课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各种知识途径的比例:
    
    ABC新的课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各种知识途径的比例:
    
    ABC为此,新教材上的师生互动,也可称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设计了160多个,大致每节课有5至6个。
    ◆从微观上把握教材
    主要把握三点:一是熟悉教材的内容要点;
    二是掌握主题探究的方法;
    三是完成师生互动的要求。
    下面以单元为单位,说明每个单元的内容要点、主题探究和师生互动。
    第一单元
    由于九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帮助他们意识到并自觉承担自己对集体、社会和国家所应负的责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也是做一个好公民的必然要求。这一单元主要是从责任与角色、承担关爱集体和社会的责任等方面,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到,人生意味着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本单元共分两课。
    第一课主要讲面对责任的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知道自己应对自己负责,同时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也应对他人负责,了解不承担责任的后果。
    第二框“不言代价与回报”,使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意味着回报也意味着代价,要学会承担责任,更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对那些无法逃避的责任要积极地面对,对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要心怀感激之情。
    第二课主要讲承担责任的表现与方法。
    第一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主要说明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人是集体的一员,人人负有关爱集体的责任。
    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主要说明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国家公民,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二是作为社会公民,要树立“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
    第三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主要说明了作为中学生,应当信守自己的承诺,勇于承认错误以及承担自己过错带来的责任,努力做一个自觉承担责任的现代公民。
    主题探究
    ①探究目的
    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觉承担责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让学生在承担责任中既感受到压力,同时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是到了九年级才开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同学已经承担了不少责任,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这些行为可能是无意识的,甚至是被动的。主题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承担责任的实际情况,体验承担责任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同时,有助于他们负责任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②操作建议
    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初中阶段的生活,列举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会承担哪些责任,还有哪些责任应该由自己承担,但自己还没有主动、自觉地承担。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体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还有一些责任自己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而不很好地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既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也不能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尽责。
    其次,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是如何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青少年应该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例如,自己第一次骑车去学校,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照顾生病的同学,第一次出一期黑板报等。每一次承担责任,带给学生的可能既有紧张和劳累,也有喜悦和成功。无论什么样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是有益的。
    最后,让学生每个星期记录并总结自己一周内承担责任的基本情况,包括自己主动承担了哪些责任,还有哪些责任自己没有很好地承担,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一个月后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也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引导学生探讨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并交流承担责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掌握的方法。
    ③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提示学生承担责任是多样的。我们的角色不同,需要承担的责任也不同。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回顾和思考自己在不同角色中(如作为学生、子女、公民等)承担责任的情况。
    第二,要引导学生体会承担责任的积极意义。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有各种体会和感受。教师宜引导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就意味着要克服困难,体验酸甜苦辣;不敢承担责任、逃避责任的行为,是对自己、对他人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三,鼓励学生自觉承担责任,在承担责任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承担好自己责任,需要一定的能力作为基础。教师宜启发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起责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3.师生互动──例1
    第一课“责任的来源”(教材第6页)
    这个活动设计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责任的来源。教师可以先讲解责任的几种主要来源,然后给学生一些时间独立思考并在全班交流。但是,不必过于细化,每个情境中只要能抓住责任的主要来源即可,例如,父母的责任主要来自法律规定、道德原则和传统习俗;学生的责任主要来自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公民身份;警察的责任主要来自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职业的要求、上级的任命;医生的责任主要来自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道德原则。
    第二单元
    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历史地落到当代中国青年的肩上。而要承担这一责任,就要帮助他们认清基本国情,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优良的传统美德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单元有意地突出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以落实课程标准有关“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等要求。
    本单元共分三课。
    第三课主要讲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并强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主要是从当今国际局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中国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等方面讲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及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框“党的基本路线”,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如何坚持这一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维护民族团结;二是讲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第四课主要讲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第一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主要帮助学生感受当今开放的世界形势,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认识对外开放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框“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主要内容。
    第三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增强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
    第四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把这些意识落实到行动中。
    第五课是以“爱我中华”为落脚点,突出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了解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主题探究
    ①探究目的
    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加深对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理解。学生平时的吃、穿、住、行、用,平时的所见所闻,都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方面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祖国统一等方面的图片材料,收集有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图片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了解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学生理解现阶段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利于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收集、总结材料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走出校园,分组了解周围的工业、农业、人民的生活情况,有目的地收集材料,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有利于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统一起来。
    通过这一探究活动,特别是通过本单元后面的学习,学生能从许多平常看似耳熟能详的事物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例如,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还停留在用牛耕地这一实际情况,就更深刻地体会到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等。
    ②操作建议
    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负责人,明确收集图片的主题及活动结束的期限。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报刊杂志、网络等多渠道收集材料。
    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行动的路线、时间及要达到的目的。
    收集、整理各小组的图片资料,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写出精彩的旁白,办一期壁报。
    在适当的机会邀请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参观壁报。
    ③应注意的问题
    收集材料的全面性。一是范围要广,既要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材料,也要包括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高等方面的材料;既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也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
    结合探究活动适当作一些拓展。例如,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一探究活动过程中,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交流经验等。
    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做到环环相扣,步步落实,不流于形式,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3.师生互动──例2
    第四课:“设计一条宣传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广告”(教材第60页)
    该活动是通过教材中给出的三个观点,引起学生对地球未来的关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重视。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首先和学生共同赏析几条好的广告语,例如,“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大地需要绿色,人类心灵需要绿色”等。通过欣赏与讨论,学生了解到设计公益广告一些基本特点。首先,以道理说服人。这次设计公益广告是向公众推销可持续发展观念或行为准则,应以正面宣传为主,提醒规劝为辅的方式,与公众进行平等的交流。自己首先要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理解清楚。其次,以情感打动人。人的态度是扎根于情感之中的,把思想观念与人们的情感体验统一起来,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再次,语言要流畅、优美、具有感召力。公益广告语要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要通过广告语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广告语设计完成以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进行评比。可以把优秀的作品贴在教室或走廊里展示。这样既是对学生创作设计广告语的肯定,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第三单元
    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是在参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为此,本单元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注经济发展、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在这种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感情。
    本单元共分三课。
    第六课的主题是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大的职权;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意义。
    第二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主要让学生了解宪法的重要作用,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树立宪法意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第三框“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主要让学生知道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内容、行使渠道,怎样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政治义务,保守国家秘密,树立国家安全意识。
    第七课的主题是如何参与经济生活。
    第一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主要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目标、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等。
    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主要讲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四个尊重”等。
    第三框“学会合理消费”,主要引导学生培养合理消费的意识和能力等。
    从整体上看,这三框内容从国家和个人相统一的角度引导学生参与经济生活,分析、认识经济现象,关注国家经济建设。
    第八课的主线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知道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框“灿烂的文明之花”,帮助学生了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也是加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激励学生自觉投身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主题探究
    ①探究目的
    融入社会,重在参与。但是,参与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该是有目的、有过程、有感悟、有收获。如何引导学生逐步做到这一点呢?一切都在于不断实践。本主题探究引导学生对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有重点地进行调查,了解文化设施的种类、数量,了解学生的文化消费水平及文化营业场所是否有违规行为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一份调查报告,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倡议,行使监督权。可以看出,这一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倡议、行使监督权等多个环节的过程,就是一个重在参与、体验、感悟、提高的过程。
    ②操作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以自我推荐的方式,选出组织者;
    结合平常的观察,小组讨论周边校园文化环境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同学有哪些不良影响;
    以小组为单位,列出调查提纲;
    用适当的方式,如不定期抽查等,了解情况,作好记录;
    小组针对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倡议,行使监督权;
    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③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中学生来说,迈开双腿,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可能有畏难情绪,老师要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大胆地深入生活,走向实践。一些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可能比较盲目,没有正确的方式方法,不能发现问题。对此,请教师在进行主题探究之前,宜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鼓励学生制订比较详细的调查计划。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倡议,最好能在全班进行评比,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结合学生自己提出的倡议,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加以响应,引导学生自觉拒绝种种负面文化的影响,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请鼓励学生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及当地的实际,行使监督权。例如,可以成立学生监督小组、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不管这些监督的效果如何,能培养学生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意识,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这本身就是十分有益的。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依法维权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这一次主题探究,与班主任联系,组织一次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竞相参与实践和知法、懂法、守法等能力。
    3.师生互动──例3
    第八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作用”(教材106页)
    这个活动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谈谈对其作用的体会。进行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于保护环境、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尊重科学的意识、重视人才的意识、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等方面的作用。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某一方面,而要引导学生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第四单元
    学习是学生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的压力,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学会化压力为动力。责任、使命与理想、明天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从整体布局来说,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是全书的一个落脚点。
    本单元在承接前面三个单元的基础上,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肩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结合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走持续发展之路。
    本单元共分两课。
    第九课的主题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主要讲我们的最高理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主要讲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共同理想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第十课的基点是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引言采用了富有诗意的语句,感召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滋养青春的心灵,感受青春的美好,创造青春的辉煌,引出后面的教学主题。
    第一框“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由明确自己的理想切入,说明理想是指向未来的奋斗目标,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接着说明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些差距,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对人生作出规划,并在适当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鼓励学生为实现自身理想坚持不懈,不断提高自己。
    第二框“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从理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引入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活中总会有压力的存在,学习压力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而学习需要适度的压力;阐述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学会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接着说明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以及克服过度考试焦虑的方法。
    第三框“未来道路我选择”,阐述当今青少年面临更多选择,同时对青少年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慎重地进行选择;接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合理的选择,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起责任。
    第四框“拥抱美好未来”,从当今时代的特点切入,阐述新世纪对青少年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接着说明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青少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理解终身学习对个人、对社会的意义,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
    主题探究
    ①探究目的
    理想、考试、选择、终身学习都是学生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初三学生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较明确的设想,却不知该如何行动起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感受到考试的严峻考验,却不知道该如何缓解学习、考试造成的压力;认识到某些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却又不知该从现在起做好哪些准备;初步感受到社会变化的急剧变化,却不明确该怎样面对社会新的挑战。
    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是“放飞我们的理想”,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懂得理想的实现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克服困难,付出努力的过程;学会慎重对待人生中的重要选择,经常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反思、总结,以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学生理性地思考、定位自己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操作建议
    本活动最好在单元学习完成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请学生准备三张精美的纸张或卡片,用文字或图画等形式为自己设计三张名片。
    第一张名片主要反映出自己现在的现实情况。例如,自己现在的情况(主要是个人的自然情况和自己认为重要的个人情况,如姓名、年龄、身高、学习状况、兴趣特长等);个人的理想,应包括学业、事业、家庭、休闲、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内容;还要留下一定的空间,请自己认为重要的人写上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张名片要反映出自己在20岁,已经成人时的情况。例如,设想自己在18岁时所做的一次重要选择(大多数学生在当时经历了高考或成人这一人生重要的关口);设想自己对选择的态度,是慎重选择还是随意选择,是自己选择还是听从他人的安排等;设想自己阶段目标的实现情况(如是否考上满意的大学,读了自己满意的专业,是否开始进行第一份工作等);设想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重点提示那些认为自己已经工作的学生到时是否还在继续学习,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
    第三张名片要反映出初中毕业30年时(大约45岁到50岁之间)的情况。例如,设想自己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重大困难,面对这些困难自己的态度,设想自己理想的实现情况;设想自己的一生还可能遇到哪些重大选择,自己是如何作出选择的;设想自己当时的学习状况,是以何种方式在继续学习,自己的学习对工作的帮助;设想自己对社会作出哪些巨大贡献;设想自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中学生有怎样的忠告。
    完成三张“名片”后,教师可在课堂利用一定时间分小组进行交流,彼此交换意见;鼓励学生就这三张名片听取老师和家人的忠告,作适当的调整。
    教师建议学生珍藏这三张“名片”,在人生重要的关口能够用理想来激励自己,用自己和他人的智慧来帮助自己,用持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为自己成就一个美好的未来!
    ③应注意的问题
    这三张“名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片,而是学生对未来的一种设想。学生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打算,但往往非常模糊,因而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通过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理想更加明确,对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困难以及该如何面对都有具体的设想,避免了盲目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对待主题探究活动,要精心设计制作这三张“名片”,最好留下一定的空间写上他人的意见。
    在小组进行交流活动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取他人对自己未来的设计,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见,不嘲笑,也不要随意批评。
    3师生互动──例4
    第十课“绘制自己的理想树”(教材第122页)
    这个活动是从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小时候的理想,明确自己现在的理想,知道理想不仅指学业成就、未来职业,还包括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目标,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有全景式的设想和全方位的了解,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树立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因为小时候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尽管幼稚,但代表了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盼望,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现在的理想。教师可以让全体学生进行“理想接龙”,每个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想。最后,指导学生画出自己的理想树。可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一棵树,留下足够的空间填写自己在学业、事业、家庭、休闲、自我成长方面的目标,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提醒学生保留这棵理想树,在本框最后一个活动中将会继续使用。
    总之,新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而组织编写的。四个单元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活的有机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