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设计意图和内容结构简介
http://www.newdu.com 2025/01/04 05:01:34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设计意图和内容结构简介 宋景堂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紧密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展开。《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勇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第一单元的主体内容,为后面的认清国情、肩负使命等教学内容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本单元由主题探究“学会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和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组成。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个人的健康成长、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责任感的支持。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在培养责任意识方面,中学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责任”的概念模糊。一些中学生认为责任只是对成人或职业人员的道德要求,与自己没有关系;一些中学生对责任的范围认定比较狭窄,认为只有法律规定的才是应该承担的责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就不属于责任范围之内。 思想品德(九年级)培训资料思想品德(九年级)培训资料二是不能全面认识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一些同学在承担责任后获得回报时兴高采烈,一旦付出代价则垂头丧气。同时,一些同学面对责任采取能躲则躲、能逃则逃的态度,不能清楚地认识到逃避责任的后果,如失去人们的信任,受到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等。 三是对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斤斤计较,一旦不能如愿则怨天尤人。 四是一些中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忽视或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没有勇于承认错误、自我检讨的勇气,是衡量中学生是否具有责任感的重要标志。中学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束,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但自由与责任是统一的。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拥有更多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随心所欲,而是意味着负有更大的责任。一个人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自由。例如,我们在马路上骑自行车,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自由地在马路上来往。一些中学生往往只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犯了过失或错误时,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反省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责任的概念,让学生学会评估承担责任的回报和代价,理解无私奉献的行为对个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对培育“四有”新人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框分为两目,即第一目“我的角色我的责任”、第二目“谁在对我负责”。 什么是责任?责任来自哪里?当自身的角色发生变化的时候,肩负的责任有何变化?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了解这些问题,增强责任意识,更好地肩负集体、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这是设计第一目“我的角色我的责任”的主要意图。 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意味着不同的责任。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认真肩负起应负的责任,才能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社会,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从承担责任的角度把学生个体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其公民意识,也是设计该目的一个考虑。 认清自己的责任,敢不敢承担?如何承担?如何看待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这些问题是第一目的逻辑延伸,也是把学生的责任意识化为自觉行动的重要环节。因此,第二目目题以设问的方式突出这一层意思。 第二目是从学生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展开的。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自信、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从社会的角度看,无数的人在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奉献社会,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才如此和谐、美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情感和理性两个方面认识到,“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应该具有责任感”,更好地报效社会和祖国。 第二框分为两目,即“什么代价什么回报”、“我承担我无悔”。 撞碎了商店的玻璃,就应该赔偿;陌生人有了困难,应该主动帮助;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应该努力学习;作为班干部,就要多为同学着想……这些都是负责任的表现。承担这些责任,就要付出金钱、努力、时间、精力等,但收获的是心灵的安宁、幸福和难以言说的喜悦,是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等。承担责任,既意味着付出,也意味着收获。收获的可能是物质的,但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财富。在第一框的基础上,第二框第一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有利于学生面对责任时作出合理的选择;在作出选择后,义无反顾地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走自立自强的人生之路。 第二目“我承担我无悔”是第一目的深化。面对多种责任选择,面对不同的代价与回报,学生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但是作为社会的人,许多责任是不可选择而必须承担的。例如,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作为学生,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为公民,我们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等。这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这些不是“自愿”选择的责任,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逃避?还是“我承担我无悔”?教材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自我体会。但是,教材没有停止在这一层次,而是启发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把自己并不充裕的生活费挤出一部分,捐给更需要帮助的人;有的人为了穷困山村娃娃的读书声,舍弃功名利禄,承受着孤单与寂寞;有的人舍身救人,事后却悄然离去……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却不言代价与回报。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生活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人,我们中学生,应该敬佩这样的人。 应该说,什么是责任、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接受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但是,教材始终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升华,给学生一种亲近感。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从学生的成长逻辑来看,今天的中学生具有新的时代风貌,他们敢于挑战,富于创新,具有开放、平等、效率、竞争意识。但是,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例如,一些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过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讲实际、要权利,不愿意尽义务,对社会和集体只谈索取,不讲奉献,把个人得失看得很重,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而集体协作观念,服务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只愿意当主角,不愿意做配角,不愿意做基础性、服务性的工作;一些学生责任意识弱化,荒废学业、厌学、逃课、考试作弊、说谎、破坏公物、异性交往时行为不检点、迷恋网吧以及垃圾文化等;个别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公益性活动不感兴趣,觉得有利的就做,没好处的就不干,认为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权利是近的、金钱是实的,主张放弃远的、抛弃空的、抓住近的、捞取实的;等等。凡此种种问题,都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在充分尊重和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尊重和关心集体、社会的利益?做一个敢于承担集体和社会责任的公民?第二课在第一课对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等问题进行一般性的探究之后,从“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两个角度进一步展开,意在启发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第一课与第二课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关系。 第二课分为三框,即“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一框分为“我是集体的一员”、“关爱集体人人有责”两目。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全书展开的逻辑起点之一,也是关系每个学生一辈子做人做事的大问题。第二课开门见山,说明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血肉相联的关系,强调集体应该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引导学生懂得“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逐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自己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对于中学生来说,如何做到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呢?这就过渡到第二目“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教材尽量从学生与学校这个集体之间的关系展开,如引导学生明确应该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发扬集体的好作风、在集体中善于求大同存小异等,以利于学生体验、感悟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引导青少年树立国家、民族意识,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教育目标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基础上,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从公民的角度,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做到胸怀祖国,放眼天下,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地服务社会。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一个公民,要在明天肩负起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今天就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履行责任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考虑,第三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回归,引导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是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内在要求。随着学生年龄的日渐增长,九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呼唤,自觉地承担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重任,是每一个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要肩负起这一光荣的责任和使命,就要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了解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传播者,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培育者和建设者。只有全面、深刻地了解我们的祖国,学生才能在将来更好地参加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服务。从这个角度考虑,第二单元设计了三课,即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中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认识社会现象,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仍然存在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对学生的思想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甚至使他们感到困惑。例如,对外开放带来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为什么发展还会引发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如何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面对极少数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径,我们党和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原则立场?等等。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有利于释疑解惑,坚定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念和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本单元的三课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相比较而言,第三课处于更为基础的地位。只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发展战略。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说,认清基本国情也是学生参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前提,是报效祖国的必然要求。 第三课共安排三框,分别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党的基本路线”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一框第一目“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通过从世界的角度展示中国的形象,揭示当今世界的特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我们国家,二是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第二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清我们国家的“家底”──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从逻辑关系上看,第一目与第二目关系密切,容易把握。第三目“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的有关内容可以放在“党的基本路线”中讲。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安排,而是在讲清楚基本国情之后,单独作一目列出来。这样设计,主要是更加突出党的指导思想的极其重要性,并启发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所以能够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靠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面对新的挑战,应对更多的风险,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第二框“党的基本路线”是第一框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所以如此,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了一条科学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中国就大有希望。”该框用两个目分别从“是什么”和“如何坚持”两个方面对党的基本路线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为着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国情,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内容作了具体说明。第三框第一目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第二目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思想意识,激励他们“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第三目主要介绍“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一国两制”理论及其实践、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等内容,增强学生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与第一课、第二课相比,第三课的内容有明显的提升,特别是理论性、政策性的内容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多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感悟、体验。例如,可以结合“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和学生的美好生活引导他们体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科学性,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必要性;结合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学习、借鉴的历史,理解“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深厚民族感情”和我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可以引导学生收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发生的变化,体会“一国两制”理论的科学性;等等。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我们国家如何才能适应世界形势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如何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状况如何?它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国家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对于正在睁眼看世界的中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全面了解这些问题,既是进一步认清基本国情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必然要求。 第四课共设四框,即“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现代科学技术对学生生活、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帮助学生感悟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道理。接着从一般与特殊两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第二目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认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道理。如果说第一目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第二目阐述的是“怎么办”的问题。 第二框分两目。第一目“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首先从世界的角度说明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接着具体讲述我国人口的现状、特点及引起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道理。第二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引导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各种表现及其严峻性,理解“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道理。 第三框分三目。第一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阐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深刻影响,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引导学生体会我国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第二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首先从世界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的道理;其次,引导学生从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一国情出发,体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再次,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教育决定人一生的命运的道理;最后,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第三目在第一目和第二目的基础上指出两点,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应对世界竞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二是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从总的方面来看,第三框的三目是由总到分的关系。 第四框设两目。第一目“我们共同的家园”,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第二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从世界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这一世界性的问题及人类所取得的共识;二是结合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可以看出,这四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有外来的和本土的,有进步的和落后的,有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融入世界,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本课由“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框组成。 第一框由两目组成。第一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感悟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影响。第二目“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会传统美德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框设计了两目。第一目“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第二目“民族精神我传承”,从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高度,引导学生自觉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和义务,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这两框内容具有内在的联系。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又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对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多方面的深远影响集中体现在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上;中华文化的力量也集中体现在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力量上。两框内容体现了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共同服务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增强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使命感上。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以前就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如同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从个体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处处都受一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但是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够深刻地理解,甚至还没有意识它们的存在。因此,在讲这一课之前,请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一些准备工作。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对他们影响深刻的格言、警句;结合所学历史,收集有关我国历史、文学、军事、思想、科技、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史料;收集有关我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巨大贡献的史料,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材料;收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关爱国、自强、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材料;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宜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对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社会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领域。中学生要自觉地肩负为祖国献身、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更好地融入社会,就要在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从而更好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对第二单元内容的具体化,更好地了解第三单元的内容,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第二单元的内容。同时,第三单元对于帮助学生了解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共同理想,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果说,本书四个单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三单元就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全书是一根完整的链条,第三单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把握好这一环,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重要基石。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人民通过什么途径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怎样行使国家权力?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在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是什么关系?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我们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建议权和监督权?如何维护国家的安全?了解这些基本问题,对于引导学生维护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十分有益的。 本课共设三框,即“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和“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第一框设两目。第一目“人民怎样当家作主”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几点内容:一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方式;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三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及职权。第二目“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切国家机关要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应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第二框设两目。第一目“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规定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等内容,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尊严。第二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从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根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度更加严格等方面,凸现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帮助学生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两目内容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共同服务于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维护宪法的尊严这一教学目标。 第三框设两目。第一目“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结合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培养学生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第二目“维护国家安全:我们的政治义务”,意在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看出,这三框体现了知识、能力与行为养成的有机统一,重在培养学生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意把握这一课内容与前面所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可以从宪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根本任务、维护祖国统一等内容的理解。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我们国家什么时候能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什么要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公有制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还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活力的日益显现,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为什么还存在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要提倡节约?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就有必要了解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等内容。 本课共设三框,即“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和“学会合理消费”。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感受身边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及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状况。第二目“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帮助学生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表现形式、地位和作用,理解“两个毫不动摇”;明确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原因。 第二框分两目。第一目“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主要启发学生了解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理解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第二目“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经济社会环境;作为个人,应该积极进取、努力创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贡献。 第三框设两目。第一目“消费面面观”,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第二目“学会理财合理消费”,意在鼓励学生逐渐确立科学的理财观念,做到合理消费。 可以看出,这三框内容从国家和个人两个维度,帮助学生对我国的经济生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提高合理消费和科学理财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多凭借前面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可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体会“三步走”发展战略既鼓舞人心,又切合我国的实际;从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实际,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的道理;等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方面,可以结合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等事例,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体会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的道理;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四个尊重”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等。 在教学过程中请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导学生探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等内容,最好把基点放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上。有的学生家长在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工作,有的在效益不是太好的工厂工作,有的在私营企业中工作,有的自己投资办厂……这里面有许多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资源、信息。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掘、利用好这方面的资源,做好分析、探究工作,正确引导,就能把课堂教学内容讲活。 第八课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从文化形态上看,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还有西方文化等。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积极进步的思想观念是主流,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为所欲为等有害思想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并影响着中学生。由于中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辨识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文化的诱惑,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在这种情形下,给他们以入情入理的引导和启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不仅有利于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把握正确的航向,而且有利于他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意义。第八课就是从这一角度设计、安排的。 该课共分两框,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灿烂的文明之花”。 第一框分两目。第一目“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这样几层意思:一是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先进文化的含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及要求。第二目“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先从总的方面引导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然后从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两个方面分说,最后从总的方面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第二框设两目。第一目“神州开遍文明花”,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体会其作用,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第二目“细微之处见行动”,在第一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的精神文明活动,以实际行动浇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 可以看出,第一框主要介绍相关知识,第二框重在从实践方面加以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以收到以知导行、知行合一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引导学生链接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启发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如,把“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联系起来,加深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理解;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结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理解;等等。 请教师联系社会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例如,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这些活动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大力倡导这些活动?我们是如何看待这些活动的?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对精神建设重要性的理解。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第一单元从公民责任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沿着这一思路,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认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前面三个单元的基础上,第四单元引导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生和生活中的压力,迎接美好的明天。教材从学生主体出发,最后落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上,旨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彰显人文关怀的精神。 本单元由主题探究“放飞我们的理想”、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组成。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奋斗了几十年,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生活还不是很理想?在21世纪,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党的奋斗历史,更好地认识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坚定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 本课共分两框,即“我们的共同理想”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第一框设两目。第一目“走近共同理想”,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目“同绘小康蓝图”,帮助学生明确这样几点:一是认识我国人民的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及其深远意义;二是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三是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框分两目。第一目“代代相传的精神”,旨在引导学生明确: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第二目“艰苦创业与时俱进”,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实践需要创业精神的鼓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事业;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特别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加深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解;联系前面学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等内容,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理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及其现实作用;结合开拓创新精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每一个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实现理想的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是什么?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决定人的一生。但是,学习意味着承担方方面面的压力。人生充满选择,面对生活的岔路口,我们应该怎么办?迎接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问题,帮助他们明确努力方向,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未来的挑战,是本课的主旨。 该课共设四框,即“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未来道路我选择”和“拥抱美好未来”。 第一框分两目。第一目“给未来插上翅膀”引导学生感悟这样几点:理想就是我们在学业成就、未来职业、道德人格、家庭生活等方面追求的目标;理想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理想激励我们不断超越自己。第二目“通向理想之路”,启发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会根据自己的理想规划若干个阶段性目标,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奋斗。 第二框设两目。第一目“学习压力新思维”,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中有压力的存在是正常的,由此出现一些生理、心理反应,也是人人都会遇到的;学习压力对我们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会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化压力为动力。第二目“从容面对考试”,帮助学生分析考试压力形成的原因,学会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掌握克服过度考试焦虑的办法,做到面对考试也从容。 第三框设两个目。第一目“生活的岔路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充满选择,多种多样的选择对我们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生旅途中的岔路口,要慎重进行选择。第二目“学会选择学会承担”,引导学生在进行选择之前,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掌握必要的方法和策略;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任何选择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责任,要学会选择,勇于承担责任,做自己的主人。 第四框安排两个目。第一目“迎接社会新挑战”,引导学生明确,21世纪对我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开放的胸怀等。第二目“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注重引导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 学习、考试、挑战、选择、能力、素质、持续发展等内容,都与学生密切相关。在探究过程中,请教师多多了解学生平时的反应,关注学生存在的疑惑,结合教材内容给予有价值的启发和指导。面对学习和考试方面的压力,许多同学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本单元的有些教学内容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开放性的。请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拓展,不宜局限于教材。例如,关于21世纪对我们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材主要从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两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其他的要求是通过探究活动展开的。在探究过程中,就要启发学生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生成新的知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