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上册 > 同步检测 >

《湖心亭看雪》同步试题


    《湖心亭看雪》同步试题
    北京市第八中学 南 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定(gèng)    雾(sōng)
    B.沆(dàng)    衣(cuì)
    C.余舟一(jiè)    铺对坐(zhān)
    D.炉正(fèi)    舟子喃曰(nán)
    考查目的:课文中涉及重点字词的读音识记。
    答案:A
    解析:A项,“更”有两个读音:gēng;gèng。在此应读gēng,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2.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1)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矣:                     
    (3)雾凇沆砀                         
    (4)上下白:                        
    (5)湖中焉得有此人:                    
    (6)此:                         
    (7)下船:                     
    考查目的:重难点及易错词语翻译的掌握。
    答案:(1)全都;消失;(2)以后;(3)白气弥漫的样子;(4)全;(5)还;(6)客居;(7)等到。
    解析:这组练习中,“俱”“绝”“及”是文言文中常见词语,需重点掌握。“一”“定”“更”“客”等词涉及一词多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沆砀”是专有名词,在本文中关系到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应着重理解。
    3.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考查目的:重难点语义的掌握。
    答案:(1)湖面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在湖中想不到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高雅情致)的人呢!
    (3)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都消失了。
    解析:在翻译时需抓住重点词语,做到逐字落实,如“惟”“而已”“更”等。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一句,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B.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C.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考查目的:文学常识及文章主要内容的掌握。
    答案:C
    解析:张岱是以移步换景的不同视角,写出不同的雪景。
    二、课内阅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更有∕痴似相公者
    考查目的:文章朗读停顿的掌握。
    答案:A
    解析:A句的朗读停顿应为:湖中∕人鸟声俱绝。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动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查目的: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的考查。
    答案: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遇到同是游湖人的激动与喜悦之情。
    解析:神态描写有“大喜”,语言描写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动作描写有“拉”等。
    3.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文字简练素朴,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被称为“白描”。你能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一谈这种手法的妙处吗?
    考查目的:白描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
    答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更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解析:略。
    (2014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对比阅读
    【甲】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chù)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zho)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毳衣炉火:                (2)从武林门而西            
    (3)棹小舟入湖:           (4)取道……石径塘而            
    考查目的:文言词义的掌握。
    答案:(1)穿;(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解析:略。
    2.下列句中画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
    B.①才一头            ②今亡亦死,大计亦死
    C.①草草领略,未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为忠善者
    D.①次早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
    考查目的:一词多义辨析。
    答案:D
    解析:A项,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项,①抬起;②发动。C项,①来得及;②和。D项,得到。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考查目的:文言语句的掌握。
    答案:(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
    (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解析:略。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已心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考查目的: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案:B
    解析:B项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与“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没有必然关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