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15初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1:11:39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5.如图所示,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且AB=15,BD=17,则点D到BC的距离是 8 .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在直角△ABD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D的长度.首先过点D作DE⊥BC于E,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DE=AD,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 解:如图,在直角△ABD中,∠A=90°,AB=15,BD=17,则由勾股定理得到:AD= = =8. 过点D作DE⊥BC于E, ∵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 即AD⊥BA, ∴DE=AD=8, ∴点D到BC的距离是8. 故答案是:8. 点评: 此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 16.如图,射线OA、BA分别表示甲、乙两人骑自行车运动过程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图中s、t分别表示行驶距离和时间,则这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相差 4 km/h. 考点: 一次函数的应用.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根据图中信息找出甲,乙两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进而求出速度即可. 解答: 解:根据图象可得: ∵甲行驶距离为100千米时,行驶时间为5小时,乙行驶距离为80千米时,行驶时间为5小时, ∴甲的速度是:100÷5=20(千米/时);乙的速度是:80÷5=16(千米/时); 故这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相差:20﹣16=4(千米/时); 解法二:利用待定系数法s=k甲t+b,s=k乙t, 易得得k 甲=16,k乙=20, ∵速度=路程÷时间 所以k甲、k乙分别为甲、乙的速度 故速度差为20﹣16=4km/h 故答案为:4.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根据已知得出甲乙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是解题关键. 17.如图,△ABC中,AB=AC=13,BC=10,D为BC中点,DE⊥AB于E,则DE= . 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 首先连接AD,由△ABC中,AB=AC=13,BC=10,D为BC中点,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即可证得:AD⊥BC,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D的长,又由DE⊥AB,利用有两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相似,可证得△BED∽△BDA,继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DE的长. 解答: 解:连接AD, ∵△ABC中,AB=AC=13,BC=10,D为BC中点, ∴AD⊥BC,BD= BC=5, ∴AD= =12, ∵DE⊥AB, ∴∠BED=∠BDA=90°, ∵∠B是公共角, ∴△BED∽△BDA, ∴ , 即 , 解得:DE= . 故答案为: . 点评: 此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此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作出辅助线,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18.如图,在一张长为5cm,宽为4cm的长方形纸片上,现要剪下一个腰长为3cm的等腰三角形(要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长方形的一个顶点重合,其余的两个顶点在长方形的边上),则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长为 3 ,2 , cm. 考点: 图形的剪拼. 专题: 分类讨论. 分析: 因为等腰三角形腰的位置不明确,所以分(1)腰长在矩形相邻的两边上,(2)一腰在矩形的宽上,(3)一腰在矩形的长上,三种情况讨论.(1)△A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直接利用直接勾股定理求解即可;(2)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E边上的高BF,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结论;(3)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F,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底边. 解答: 解:分三种情况计算: (1)当AE=AF=3时,如图: ∴EF= =3 ; (2)当AE=EF=3时,如图: 则BE=4﹣3=1, BF= = =2 , ∴AF = =2 ; (3)当AE=EF=3时,如图: 则DE=5﹣3=2, DF= = = , ∴AF= = = , 故答案为: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矩形的角是直角的性质和勾股定理的运用,要根据三角形的腰长的不确定分情况讨论,有一定的难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