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七年级下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3:11:59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教材解析:七年级下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旧镇中学 刘岩民 一、知识梳理 1.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服精美华丽。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也逐渐传开。 (2)食:饮食品种丰富,有小吃,有冷。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有影响,北宋肉食羊肉为主;南方人吃鱼多。 (3)住:百姓多为低矮的茅屋。稍富裕的以茅屋和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的屋顶以草或瓦覆盖,或外建门屋,内为四合院。贵族官僚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房。 (4)行:宋朝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2.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瓦子里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等。 (2)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宋代称春节为元旦,除夕夜要祭祖,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元旦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服饰问题 服饰问题涉及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主要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朱子语类》)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应该使同学们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应该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瓦子问题 关于瓦子,应该注意以下的问题:第一,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第二,从瓦子的内容来看,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如商品交易活动:古玩字画、饮食药材等,而更重要的是,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如文体活动:唱曲、杂剧、踢球、杂技;服务活动:剃头、算卦、相面,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领域的扩展。 2.难点: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和条件 两宋军民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以及宋辽、宋夏、宋金的议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社会持续发展环境;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崛起扩展之际,也在不断汲取中原先进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交融,大大丰富了华夏文明;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项重大发明与应用以及海内外贸易兴起,中国科学技术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学法指导 1.看画说史,形象感知 通过图像获取有效信息,形象感知历史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日常生活语习俗风情,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在学习本课时,可制作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课件引导学生走进这幅全景式的社会风俗画卷,形象感知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在赏析过程中可以提出如下他探究性问题:“①《清明上河图》上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你能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出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吗?②图中的建筑是商肆、酒店还是民居?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③宋代流行哪些娱乐活动?古代居民的服饰、生活跟现在有何不同?他们出行使用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对于历史有了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进而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诗词赏析,体验探究 在学习“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一目时,可以选用一些宋代表现节日才习俗的诗词,在赏析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比如:出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后引导学生思考该诗描写了宋代的哪一节日?进而提出如下问题“请你根据诗人的描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当时这一节日的景象。今天我们过这节日又有何新的方式?”在赏析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培养,认识到传统节日时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 3.歌谣记忆,多措并举。 歌谣有韵律,借助于音韵的节奏,朗朗上门,易于成诵。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把一些历史基础知识编成歌谣,就便于记忆,既提高学生兴趣又帮助其记忆,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本课内容可以编成如下歌谣: 宋代气象万万千,衣食住行有发展,物质精神双丰收,心旷神怡好新鲜。 娱乐商业兴瓦子,说唱耍踢花样繁,传统节日宋代有,民风民俗有渊源。 四、中考命题分析 涉及人民文化生活的精神文明建设历来是我国政府关注的热点,而与之相适应的就是比较活跃的宋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因此从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分析,本课在许多地方的中考中都有所涉猎,大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本课在中考中的考点有宋代物质生活方面的表现(衣食住行)与精神生活方面的表现(瓦子盛行;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节日习俗)。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湖北咸宁市)3.“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解析:本题为材料性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辨析能力。宋代称春节为元旦。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答案:C 2.(2008·广东佛山市)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 A.去瓦舍勾栏欣赏各种表演 B.偶尔去吃一碗宋嫂鱼羹 C.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D.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可采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发生在明朝时期的事情,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是不可能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的。 答案:D 3.(2008·江苏连云港)《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究北宋城市 A.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 B.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 C.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D.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分析迁移的能力。《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的风光及繁荣景象,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C。 4.(2008·山东威海)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 B.供住宿的邸店很多 C.东京城内的市民在“瓦子”里娱乐 D.许多读书人在书房里钻研八股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知识迁移能力。在创设的四个情景选项中,A选项发生在宋代,B、C选项情景也已在宋代出现,而D选项中的“钻研八股文”是在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一次应予以排除。 答案:D。 作者简介:刘岩民,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旧镇中学历史教师。滨州市优秀班主任,滨州市历史学科中考命题组成员,滨城区历史学科教学能手,滨州市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比赛三等奖获得者,滨州市历史学科课件制作二等奖。07年4月主持的《动态生成在构建高效课堂中的作用研究》作为山东省教研课题《学习策略在构建高效课堂中的作用研究》的子课题立项,多篇文章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并获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