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8:11:52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再探经济体制改革 河北 司玉红 闫凤新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经济奇迹”。这一时代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呢? 一、回顾历史 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不断斗争,我国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封锁。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我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国民经济恢复后,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不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人民公社化,开始建立起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对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如人民公社实行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等。这样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过: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在农村一些地方推行。取消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80年代后期城市进行改革,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改变流通体制,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90年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完善。 二、专题训练 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个变革和调整?每一次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参考答案:经历了四个步聚: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制。 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地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遵循的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 (2)三国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1)俄国: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施新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2)特点: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果: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成二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3)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三、认识升华 任何一次成功的改革都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闫凤新,河北省冀州市徐庄乡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多年来从事综合文科教学。多篇论文刊登在期刊、报纸上,曾获“冀州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多次政府嘉奖。 司玉红,河北省冀州市徐庄乡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毕业班综合文科教学,担任政史教研组组长。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并获奖。获得“冀州市名师”、“冀州市三优标兵”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大国崛起之党的决策
- 下一篇: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