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状况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28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状况 河北 张兰俊 谢红霞
认真观察上面图片,指出上述两个事件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分别说出他们的时间和背景。(多媒体展示图片和问题) 新红抢先道:“图一是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果,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图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186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两个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历史迷”凯旋:“说明当时的清朝内外交困,内部太平天国反清;外部英法美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上图反映了什么?(多媒体展示图片) 李艳:“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当时的官员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这样的教育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了。清政府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分组探究7分钟科举制度中培养的人才为什么不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呢? “历史通”刘文杰:“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科举制度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培养的人才不懂外语,学习不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聪明鬼”段海霞:“洋务运动的兴起需要了解更多的西方科学技术,这对翻译、科技、军事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 广鹏:“1862年,成立了京师同文馆,后又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百事通”杨建:“洋务运动时期还选送了几批学生出国留学,詹天佑和严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问题大王”民飞:“老师,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新’在何处呢?” “是呀,新在何处呢?”我为难的说,“谁能帮助老师呢?” “智多星”张硕:“过去的私塾教的是四书五经,学生学习目的是考取功名,也就是为封建统治服务;新式学堂则是培养翻译、科技、军事人才的。” 很好,谢谢,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上面图片是我国一所著名大学的校园风景图片,是同学们非常向往的地方,知道吗?机灵鬼李香之:“清华大学。” “不对,是北京大学。”“常胜将军”会森。 谁知道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什么时候创办的? “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时期。”同学们异口同声。 很好,阅读本课教材,你对京师大学堂有什么新的认识? 新红抢先道:“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才正式开学的;教学内容开始时仍以经学为主,与建校意图相距甚远,后来逐步增加科学、商务、艺术等课程,并要求学生都要学一门外语;辛亥革命以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学习第一”永尊:“由于维新变法的失败,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文,大学堂的学生只有考取科举才能取得做官资格,每到科举考试时,学生纷纷请假赴考。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等人才,清政府迫于形势必须改变这一现状。” 下面是《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结合教材探究一下《奏定学堂章程》的特点。(多媒体展示表格及问题)
会同慢条斯理:“表格表明《奏定学堂章程》的中学堂开设的科目还有以讲《四书》和《五经》的经学。经学在全部课程中占25%,居首位,当时还是立足于做官。” 胜斌抢答道:“从横向看,对普通中学培养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做官,升入高等学堂,从事实业;从纵向看,它把整个学制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规定儿童七岁入学。” 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奏定学堂章程》拟订后,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迫于形势的压力,晚清政府终于艰难地迈出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第一步。而由京师大学堂发展为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道路是异常艰难的。同学们赶上了好机会,奋力拼搏吧,清华、北大等着你,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等着你,为实现你的人生目标而不懈努力吧! 作者简介:张兰俊,河北省冀州市徐庄乡中学历史、思想品德教师。主持衡水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初中政史实施学科创新性教学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多次参与编写《学历水平》、历史《面对面》等教辅用书。 谢红霞,河北省冀州市门庄乡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多年来从事综合文科教学。多篇论文刊登在期刊、报纸上,曾获“冀州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多次政府嘉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如何正确理解历史上的国共两次合作
- 下一篇: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