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胡适
http://www.newdu.com 2024/11/01 12:11:26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我眼中的胡适 河北 王红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汉族,字适之,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典故。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堪称当时中国学术界与思想界的领袖。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提倡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胡适的一生主要从事学术著述和办教育。他在北大当教授,还当过代教务长、文学院长、北大校长;在上海还当过中国公学校长等。办教育,育人才,正是他的职志,他很早就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他认为,要使中国强盛,培养人才是根本,要培养大批有学识、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青年,在社会上成为中坚栋梁,国家就可富强。 胡适先生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胡先生任北京大学教授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胡适在于1917年《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被誉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胡适的主张,着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只是胡适对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态度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这也是《新青年》的影响迅速地扩大的原因之一。
胡适先生是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作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胡适主张使用“白话”作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 一、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 二、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 三、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 这是胡适先生的第一首白话诗《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另外,在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同时,他和当时的很多文人受易卜生的影响,针对当时中国国情,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个人的自我拯救;妇女解放──救出他人;打破家庭孝道──救救孩子;和社会自由──人人平等的奋斗途径。 也有对胡适先生持批判态度的。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鉴于当时空谈各类舶来主义的多,研究实际问题的少,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以此为标志,以胡适、傅斯年等人为代表的大批学者逐渐转向自由主义,而以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人士则转化为革命派,信奉了共产主义。 胡适不是圣人,他也犯过许多错误,特别是在政治问题上。但他是一个严肃的学者,作为自由主义者,他坚持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他一生以坚定不移的意志实践了这样的要求。当50年代蒋介石召见胡适“垂询政事”时,胡适没有感激涕零如钱穆先生般拜倒在领袖足下山呼万岁,而是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坚持对政府和领袖进行批评。胡适先生与蒋介石的关系的确非同一般。做“政府”的诤友!胡适被蒋介石揽入“政府”,但他不加入国民党,而他在高压统治下敢于指斥国民党的勇气是令人可敬的。 作者简介:王红,河北省盐山县边务中学教师。致力于综合文科教学,教学成绩优秀,多次被评为教育先进个人,受到县政府的嘉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