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比阅读 (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甲)文作者是____________(人名),(乙)的出处是《____________》(书名)。 3.选出下列加点词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以:依靠,凭借) 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趁) B.废寝食者(废:停止) 相委而去(委:牵拉) C.年与时驰(时:迅速逝去) 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D.国人道之(道:大路) 险躁则不能治性(治:修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甲)文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乙)文中杞人言行举止的积极意义在于____________ 答案: 2. 诸葛亮 列子 3.A 4.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屏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5.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分析】 2.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一空:《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第二空:《杞人忧天》出自《列子》。作者列子,名御寇,又名寇,字云,亦作圄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3. B.有误。“相委而去”的“委”解释为:抛弃、舍弃; C.有误。“年与时驰” 的“时”解释为:时光; D.有误。“国人道之”的“道”解释为:说、谈论、传播; 故选A. 4.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 5.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诫子书》一文中,诸葛亮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劝勉其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其中心观点即第一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杞人忧天》讲的是一个杞国人总是害怕天塌下来,从此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的寓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会经常杞人忧天,担心一些没有必要担心的事情。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反其意而行之;从积极地角度分析,人要具有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处在忧患中可以使人生存(生于忧患)。据此填空分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