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4题每句1分,第5题(1)小题1分,(2)-(5)每小题2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已任的远大抱负。 4.辛丑牛年春节团拜会上,++++深情礼赞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在水一方 (2)江春入旧年(注意“入”的写法)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注意“忧”的写法) (4)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注意“作”的写法) 【点评】默写古诗文,要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在背过古诗文的基础上,理解含义,把握意蕴,还要做到正确书写,不出现错别字。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一群银发老人合唱的《少年》在网络热传。永葆少年气,是历尽千帆、举重若轻的沉 diàn①,也是乐观淡然、笑对生活的豁②达。他们当中有矢志“造飞机”的专家,有毕业后赶赴核试验基地的伉俪,干_______事,做_______人,一干就是一辈子。“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③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④”《少年中国说》里的蓬勃朝气,属于每一个志不变、心不老的人。【甲】种在心中的信念未减,我们【乙】能走遍万水千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在语段①②处填写正确的汉字和拼音。 (2)在语段_______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惊天动地 隐姓埋名 B.惊心动魄 藏龙卧虎 (3)在语段③④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③逗号 ④句号 B.③逗号 ④叹号 C.③叹号 ④句号 D.③叹号 ④叹号 (4)【甲】【乙】两处填入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可是…… B.只要……就…… C.也许……也许…… D.既要……也要…… (5)语段中《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梁启超,下列篇目中属于他作品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 B.《孔乙己》 C.《背影》 D.《敬业与乐业》 【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沉 diàn”写作“沉淀”,“豁达”读作huò dá。可据此作答。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第一处,“惊天动地”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到十分惊险、紧张。结合语境可知,应使用“惊天动地”。第二处,“隐姓埋名”意思是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藏龙卧虎”比喻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结合语境可知,应使用“隐姓埋名”。 故选:A。 (3)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两处都表达出强烈的赞美之情,对应强烈语气,应使用叹号。 故选:D。 (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种在心中的信念未减”与“走遍万水千山”是条件关系,应使用“只要……就……”。 故选:B。 (5)本题考查对作者作品的掌握。A项的作者是老舍,B项的作者是鲁迅,C项的作者是朱自清,D项的作者是梁启超。 故选:D。 【解答】答案: (1)①淀 ②huò (2)A (3)D (4)B (5)D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