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对比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梁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①。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柳宗元《石涧记》节选) 注释:①限阃(kǔn)奧:门槛隔开的内屋。 13.梳理作者游踪,可抓关键词句,甲文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乙文:如______ 14.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2处) 水 平 布 其 上 流 若 织 文 响 若 操 琴。 15.用现代汉语写出(1)(2)两题句子的意思,并完成第(3)题的赏读。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 (3)以上两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6.同为“永州八记”,(甲)(乙)两文心境相似,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答案: 13. 甲文如:下见小潭 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 乙文: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 14.水 平 布 其 上 /流 若 织 文 /响 若 操 琴 15.(1)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 (2)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屋。 (3)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都是“短句”,短句在这里的好处是:富有跳跃感,产生一串景色让人目不暇接,短句节奏欢快,能传递作者愉悦的心情。 16.“永州八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懑,甲文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句子,乙文借发问“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这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甲】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译文: 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