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言文阅读。(16 分) 《范文正公文集》叙(节选)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③,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④,始识公之仲子⑤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⑥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遺藁⑦见属⑧为叙。又十三年,乃克⑨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⑩之愿也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释]①总角:指童年。②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③了:懂得,明白。④许:今许昌。⑤伸子:次子。下面的彝叟为范之三子,德孺为第四子。⑥同僚:同事。⑦藁:同“稿”,诗文草稿。⑧属:同“嘱”。⑨克:能够。⑩畴昔:过去,从前。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1)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2)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 (3)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1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3分)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岂 非 命 欤! 15.为深人理解作者对范仲淹的感情,某同学提出了下面四个问题。请问,哪一个问题是最有价值的? (填字母)(3分) A.韩琦、富弼、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B.乡先生最初为什么不愿回答苏轼的问题?火月 C.苏轼“从旁窃观”《庆历圣德诗》),是不是不够光明磊落? D.苏轼写自己与范仲淹三个儿子相识,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 ,而要一次-次分开写? 16.下面这句话是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你会在空白处补上什么内容?从备选项中选择一项,并简述理由。(3分) ▲ 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备选项:A.他们 B.我 17.上文是《<范文正公文集>叙》全文的上半部分。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和上文的感情基调, 结合范仲淹的诗词文章,推测下半部分可能会写哪些内容。(4分) 答案: (四)(16分) 13. (1)以.....为奇 (2)已经 (3)遗憾 评分标准:共3分。各1分,意思对即可。 14.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 评分标准:共3分,每处1分。 15. D 评分标准:共3分。 16.选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若是出自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之口,就表明不仅作者以此为憾,他们也引以为憾,正面和侧面一起写,足见遗憾之深。同时,此句中的“子”,是“您”的意思,选B的话,就不符合逻辑。 评分标准:共3分。选择1分;理由2分,写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17.示例:内容一:赞颂范仲淹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对拥有远大政治抱负又“敬爱”范仲淹的苏轼而言,应该会写进下半部分。内容二:赞颂范仲淹的功业。范仲淹曾担起保卫边疆的重任,写下“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诗句,表达了“燕然勒功”的愿望,对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来说,会将赞颂范仲淹的功业写进下半部分。内容三:共情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中,被贬多次,但他都能调整心态、豁达乐观,这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相似。所以,这也可能写进下半部分。、评分标准:共4分;写出两点,并结合诗词文章,意思对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