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9-11题。(共8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甲】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乙】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山行六七里 行深山巨谷中 行色匆匆 B.日出而林霏开 连月不开 开天辟地 C.四时之景 年与时驰 审时度势 D.滁人游也 无硕师名人与游 旧地重游 10.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理解:醉翁亭位于距离滁州城六七里的琅琊山上的酿泉之上。 【乙】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 理解:作者本意在于游山玩水,喝酒助兴,因为喝醉,所以更觉山水之美。 【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快乐。 理解:看到滁州百姓过着安乐的日子,随从自己游山玩水,作者内心无比快乐。 11.“不以个人得失为怀,始终以民生福祉为意”,这是中国杰出知识分子光辉人格的写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这种人格在范仲淹和辛弃疾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一 会郭皇后废①,(范仲淹)率谏官、御史伏阁②争之,不能得,诏出③知④睦州。岁余,徙⑤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⑥,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⑦留仲淹以毕⑧其役,许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材料二 (辛弃疾)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⑨方定,议不行。迁⑩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⑪兵烬⑫,井邑⑬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⑭。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注:①废:废除,这里指被革除封号、权利等。②伏阁:指朝臣俯伏阁下,向天子奏事。 ③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④知:主持。⑤徙:调职。⑥兴作:兴建。⑦奏:向君王进言或上奏章。⑧毕:完结,完成。⑨讲和:指朝廷和金主讲和。⑩迁:贬谪到外地任职。⑪罹:遭受(灾祸或疾病)。⑫兵烬:兵火。⑬井邑:城镇,乡村。⑭奠枕楼、繁雄馆:建筑名。奠枕楼,供居民登高游览;繁雄馆是交易市场。 答: 答案: (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9-11题。(共8分) 9.答案:A(2分) 10. 答案:丙(2分) 11. 答案示例:范仲淹离京调任苏州,正遇水灾,他组织百姓兴修水利,疏通河流。辛弃疾离京外任滁州后,滁州遭受兵火,他减轻赋税,招回难民,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田,创建奠枕楼、繁雄馆。 (共4分。范仲淹和辛弃疾各2分,意思对即可) 附: 材料一参考译文: 正值郭皇后被废,范仲淹带领谏官御史跪在阁门力争,没有成功,朝廷下达诏书,命令范仲淹离京任睦州知州。一年多后调任苏州知州。苏州发生大水灾,百姓的田地无法耕种,范仲淹(带领民众)疏通五条河,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众兴修水利工程,还没有完成,不久就被调任明州,知州转运使向朝廷上奏留下范仲淹来完成水利工程,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材料二参考译文: (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离京外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