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十)

http://www.newdu.com 2020-11-26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4.(7分)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乙】“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词语中的“负”与“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句中的“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如释重负
    B.负势竞上
    C.负荆请罪
    D.忘恩负义
    (2)依据上下文,对文中【甲】【乙】两处画线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的程度,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句式相同。妻子的话合情合理;智叟的话尖刻夸张,表现了他对愚公移山的反对。
    C.“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都是反问句,但智叟的一个“其”字,表达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D.妻子提出“且焉置土石”的疑问,反映了她对移山的担心,希望愚公知难而退。
    (3)结合上文与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面对移走大山和洪水泛滥的困难,愚公和大禹分别是怎么做的。任选其中一个人的做法,说说你获得的启示。
    【链接材料】
    大禹治水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选自《经典史记》)
    注:①尧舜:尧和舜,传说是上古的贤明君主。②[鲧(gǔn)]传说中禹的父亲。③[雍]同“壅”,堵塞。④[开九州]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中国的代名词。⑤[陂(bēi)]修筑河岸。⑥[度(duó)]测量,勘测。
    答案:
    4.【分析】译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大禹治水
    尧和舜统治的年代,天下许多河流都治理不好,洪水泛滥成灾。尧任用鲧去治理水患,鲧使用堵塞的方法,九年没有功效。后来舜任用大禹治理水患,大禹在九州大地开挖水道,疏通众多河流,在许多沼泽筑坝整治,测量了许多大山,疏通河道,根据地势对洪水加以引导。用了十三年终于战胜了水灾。禹的成功和鲧的失败,就在于治理方法的不同啊。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中的“负”是背的意思。
    A.担子;
    B.凭借;
    C.背着;
    D.违背;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智叟“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移山的嘲笑;而其妻的“献疑”不是反对,因为前文“杂然相许”表明了全家人支持的态度,后面的“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只是其妻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不是阻止。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节的把握以及人物思想和行为给我们的启示。做这类题必须先疏通文意,把握情节,结合具体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得出启示。愚公一家移山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首先,愚公与家人商量如何移山,发出号召、解决质疑、统一思想;得到大家支持后,亲自率领子孙一起参加劳动,执着而艰辛;后来面对智叟的阻止和讽刺,慷慨陈词,驳斤智叟的错误观点。最后达到目的。大禹治水,我们把握住“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这句话,就可以得出,大禹“疏通河道,因势利导”,采用了疏导的方法。
    启示类题目,我们主要通过文中涉及到的各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去归纳总结,也要考虑从事件的发展及结果去归纳:从《愚公移山》中愚公的言行,我们懂得了团队力量的强大,懂得了面对困难要有战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而邻人的帮助,操蛇之神的行为,智叟的言语,我们得到顺应民意就会得到人们支持等启示。《大禹治水》从“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懂得面对问题不要墨守成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适合的方法才能达成目标,围绕这些内容回答即可。
    答案:
    (1)C
    (2)D
    (3)做法:愚公与家人商量如何移山,率领子孙一起参加劳动,面对智叟的阻止,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大禹“疏通河道,因势利导”,采用疏导的方法。
    启示:从《愚公移山》憧得了团队的力量大,懂得了面对困难要有勇气有信心,顺应民意就能得到人们支持。从《大禹治水》懂得面对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折,选对适合的方法才能达成目标。
    【点评】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用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还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翻译文章;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