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前奏,在语文学习中,只有做到充分的预习,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的高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上册预习,第一单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文知识点,快来学习吧。 ![]()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有《李太白文集》。 二、故事背景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 三、课文翻译 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注释: 杨花:柳絮。 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闻:听说。 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译文: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道溪水。 原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译文: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让它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你的身边。 四、问题解疑 1.“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 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暮春环境。 2.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3.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五、课文主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课后思考探究 二、“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声明:本文内容综合整理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