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远途而来,林则徐采取“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战略,组织渔民夜里顺潮放火船,引燃敌船。广东军民合力,戒备森严。英军无隙可乘,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进逼天津,威胁北京。 本来就没有足够抗敌决心的道光帝此时一心“速和”,命令直隶总督琦善赴天津海口与英军谈判。琦善以道光帝的名义送给侵略者大批肉、蛋、粮食,并答复只要英军退回广东,清政府对林则徐一定“重治其罪”,替英国“代伸冤抑”。英军撤兵南下。道光帝认为琦善退敌有功,把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和英军谈判。 2.英军占领香港岛(1841)(板书) 当时在道光帝看来,只要不割地,英国的其它要求还是可以答应的。谈判开始,侵略者突然袭击虎门,向琦善施加军事压力。琦善屈服了。他表示英国可以在尖沙嘴和香港两处,“择一地寄寓泊船”,但要奏明道光帝批准。1841年初,英军不待道光帝批准,派兵占领了香港,抢夺到侵华的重要基地。 二、中国军民奋起抗英 1.虎门之战 关天培(板书) 琦善的妥协行径,道光帝认为有损清政府的尊严,盛怒之下,发布诏书,决定对英作战,派宗室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 英军获悉清朝调兵遣将,决定先发制人,再次进攻虎门。因奕山未到,广州军事仍由琦善主持。虎门炮台守军力薄势单,处境困难。琦善拒发援兵。负责镇守虎门的清军将领是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这位62岁的老人在18艘敌舰的进攻面前毫无惧色。他亲自点燃巨炮,率领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半日激战,重创敌舰3艘。终因弹尽援绝,守兵死伤过半,英军从后面登陆拥上炮台。关天培抽出腰刀,猛砍敌人。他身上受伤数十处,鲜血湿透了衣甲,仍与敌人肉搏,直到牺牲在虎门炮台上。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在板书“关天培”外面加画长方框。让学生看教材上“关天培”画像。) 虎门要塞陷落一个多月以后,奕山姗姗而至广州,日夜饮酒作乐。英军占领城北后山顶上的四方炮台,居高临下,轰击城内。城中一万多清军慌乱无主。奕山“伏在一隅,半筹莫展”,只好竖起白旗,命广州知府出城向敌人求和。 2.三元里人民抗英(板书) 在鸦片战争中,抵抗侵略的既有一部分清军中的爱国官兵,还有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的普通民众,三元里人民联合抗英是其中最光辉的一例。 英军占领广州北部各炮台以后,经常四处骚扰。(提示学生看教材“英国劫掠队”漫画)英军暴行激起广州地区人民的愤怒。1841年5月末,英军闯到三元里一带抢劫,三元里的农民、渔民、手工工人在丘陵起伏的牛栏冈与英军激战,打败英军。 (请一学生读课文中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小字内容,请学生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旗帜和武器”图)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敢于同侵略者斗争的英雄气概。一位广东官吏承认,“逆夷自破虎门以来,未有如此之受创者”(广东按察使王庭兰语)。 3.定海之战 葛云飞(板书) 清政府的妥协退让并没有换来侵略者的停战息兵。为什么?(启发学生回答英军侵略中国的那些目的此时还没有全部实现。)英军决定扩大战争。他们从香港出发,再次北犯。1841年秋,英军攻陷厦门,接着二次进攻定海。定海守军在总兵葛云飞等率领下,浴血奋战六昼夜。葛云飞中炮,壮烈牺牲。(在板书“葛云飞”外加画长方框。)进攻定海的英军都不得不佩服地说:“定海守军表现得很英勇”。定海在装备精良的敌人进攻下,再次失陷。接着,英军又攻陷宁波,宁波一带的农民组织黑水党神出鬼没、机智灵活地杀死不少驻守宁波的英军士兵,搅得敌人日夜不安。 4.吴淞之战 陈化成(板书) 1842年6月,英军集中兵力进攻长江的门户吴淞。吴淞守将、年近70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知道这将是一场恶战,他对士兵说:“我今日极力用兵,欲以死报国恩”。在英军的猛攻下,陈化成身受七处重伤,鲜血从上身一直流到小腿,仍挥旗督战,“开炮”的指挥令声渐渐从大到小……。这位老将终于战死在吴淞炮台,实现了他的誓言。(在板书“陈化成”外加画长方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