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历史 > 试题库 > 月考 >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第18课难忘九一八同步练习题(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9、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地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1936年12月16日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请回答:
    (1)引用上述材料中的文字,说明张学良、杨虎城对他们发动西安事变提出了哪些理由,并列举史实对张、杨提出的理由加以说明。
    (2)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
    (3)张、杨发动此次事变的目的最终是如何达到的?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0.一二·九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不同点是 ( )
    A. 由民族危机引起
    B.青年学生都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C.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D.由北京扩展到全国
    21. 评价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挚朋友”,依据的主要史实是 ( )
    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②东北易帜 ③西安事变 ④重庆谈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学良自与国民政府接近以来,对于日本在满洲权益的压迫愈益激烈,招致严重紧张状态。9月18日事件,在极紧迫气氛下产生,日本军队的行动并未超越自卫权,就公平判断,倘置其他国家于日本同一境地,则亦将出诸同一行动。
    ——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发表的意见书(1932年11月)
    材料二 我国人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
    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党员大会上的演讲(1931年9月22日)
    材料三 美国政府不能允许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关于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
    ——美国国务卿史订生的“不承认主义”照会(1932年1月7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对发动“九一八事变”作了怎样的解释?目的是什么?你认为真实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结果如何?蒋介石采取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国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原因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收集抗日战争的资料时发现了一张发行于1936年12月24日的《桂林日报》,其中的一条新闻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疑问,请阅读这段新闻并帮助同学们解答疑问: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
    请回答:
    (1)“陕变”指什么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2)“陕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陕变”后共产党的主张和措施是什么?“陕变”和平解决的影响是什么?
    探究题
    24、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中捉住了蒋介石,中共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你能说出其中的深谋远虑吗?
    聚焦中考典型题
    25.(2006年,武汉)图片能够传递历史信息。如果要了解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你会选择哪幅图片( )
    图4-18-3
    26、(2006年,福建福州)“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与“张少帅”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台儿庄战役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27、(2006年,河南)下列史实与国共两党合作无关的是( )
    A、黄埔军校 B.北伐战争 C.东北抗日义勇军 D.抗日战争
    28、(2006年,湖北孝感)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粉碎亲日派企图
    C.实现全民族抗日 D.寻找发展时机
    29、(2006年,四川内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七七事变
    30、(2006年,江苏宿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下列历史人物身上能体现这种民族精神的有( )
    ①邓世昌 ②曹汝霖 ③张学良 ④林则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开放研究典型题
    31、(开放题)阅读下列材料:
    鉴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中国东北)。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日本人转而关注满蒙,是受到周围国际形势所迫……
    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满洲铁路由于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陷入危机。……在二十一条问题上,日本虽然得到了在满洲从事农业和商业的土地,并获得和中国人联合开展经营,然而,这些几乎变成了白纸空文。……各种各样的情况促成了满洲事变的爆发。因此,满洲事变……并不能就简单地断定为侵略。
    请回答:
    (1)材料认为日本发动“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有哪些?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请你评析一下材料中的观点。
    32、张学良“捉蒋”是英雄,可敬;“放蒋”太轻率,可惜;“送蒋”更是误了自己的一生,可叹!你的意见如何?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第18课难忘九一八
    1.A 2.C 3.B 4.A 5.D 6.C 7.D 8.D 9.D
    10、A—b B—a C—d D—e E—c
    11.C
    12、B点拨:此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深度分析探究能力。我们知道,张学良与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为了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当时,日军在占领东北后,又开始侵略我国华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所有矛盾当中最为主要的。选项A、C、D都属于当时我国的内部矛盾,与题意不符合。
    13.C点拨:西安事变若不和平解决会引发更大规模内战,有利于日本侵略者。
    14、B点拨:告诫人们勿忘九一八。
    15、B点拨:此题考查了对历史事件具体内容的分析、判断和确认的能力。经分析,此事件的发生时间为1936年12月12日,其发动者是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方式:实行“兵谏”,经过: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目的: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题中所述与西安事变相符。
    16、(1)1931年;九一八事变。(2)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不到三个月,东北三省全部沦亡。(3)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对九一八事变基本知识的识记与评价能力。做此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中“日本”、“东北”、“不抵抗”是回答问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这场事变是由日本发动的,在东北爆发,可判断此事变为“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不抵
    抗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17、(1)坚决抗日。(2)爱国主义精神。(3)各输其财,各捐其躯。
    18、(1)五 (2)一致抗日 (3)C (4)中国共产党
    19、(1)政府屈服的外交: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全部沦入日军之手。自相残杀:继续坚持打内战的政策,围剿工农红军,镇压抗日运动(镇压了学生运动)。(2)逼蒋抗日。(3)中国共产党确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张、杨邀请中共代表团到西安调停。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20.C点拨:此题为分析比较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两次学生运动异同点的掌握。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均为两者的共同点,只有C项是两者的不同点,故正确答案应为C。
    21.C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比较和辨别能力。必须理解中国近代史反帝反封建的具体史实。①项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与共产党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是相背离的;②项1928年,张学良接受三民主义,宣布东北易帜,与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一致;③项在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使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④项重庆谈判是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一次谈判,张学良将军并未参加。故正确答案为C。
    22、(1)诬蔑“九一八事变”是张学良对“日本在满洲的权益”压迫所致,日军出于自卫;目的:掩盖其侵略罪责;真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实现征服中国的野心。(2)政策:不抵抗政策;结果:不到半年,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根本原因: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认为共产党是对其统治的最大威胁,先要集中兵力进攻红军。(3)原因: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独占,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不相容,损害了美国的在华利益。
    23、(1)“陕变”指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 18。(2)历史背景:①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起到了感召的作用。③张学良、杨虎城作为伟大的爱国者能够接受中共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这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政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3)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措施:①通电南京国民政府,劝告他们接受张、杨的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为中共代表到西安去帮助张、杨同蒋介石谈判;②派红军主力开赴潼关附近,准备配合张、杨抵御南京政府亲日派的进攻,给张、杨在政治上、军事上以有力的支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表明了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立场,对当时中国时局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命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赴国难,联合抗日奠定了基础。所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24、(1)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希望西安事变能导致内战扩大,乘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民党亲日派希望借此置蒋介石于死地,建立亲日政权;美、英要遏制日本,国民党亲英、美派要保住政权,希望和平解决;全国人民希望和平解决,团结抗日。(2)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而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3)如何解决:只有和平解决才能挫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亲日派的企图,达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基于以上考虑,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5.A
    26、C点拨:此题是对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考查。熟记基础知识一般失误较少。
    27、C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关,抗日战争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相关,由此基本可确定答案为C项。东北抗日义勇军是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来的,抵抗日军的侵略。可见东北抗日义勇军与国共合作无关,C项符合题意。
    28、C点拨:本题是对历史事件的起因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历史背景的全面分析。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华北危机后,处于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实现全民族抗日,正是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题中其他选项与“根本”这一设定不符。
    29、C点拨:此题是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的考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0、D点拨:此题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精髓,熟悉掌握选项人物的主要事迹,则此题不难解答。
    31、①受到周围国际形势的压力。②由于经济动脉满洲铁路受到阻碍。③日本对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没有被实现。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不是侵略战争。(2)材料认为要满足日本的利益,解决人口增长的问题,就要攫取中国东北的利益,就要侵占中国的领土。材料掩盖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要损害别国的利益,这是典型的帝国主义侵略理论。
    32、提示:看法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