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 A.1949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6年 9、继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实践之后,中国共产党也展开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活动。20世纪中期,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其标志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10、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中,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通过赎买等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土地改革运动 11、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讨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 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出台 C.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出台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关系这种根本的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材料二:我国1952年钢产量135万吨,发电量72.6亿度,煤炭6,649万吨,原油43.6万吨,棉布38.3亿公尺。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发电量193亿度,煤炭13,000万吨,原油146万吨,棉布50.5亿公尺。1957年比1952年钢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长32%。 --以上材料均选自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回答: (1)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材料一中“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具体内容。(要求写出四点具体史实)请列举出两个当时建立,并长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名称。 (2)你认为依据材料二的内容能够证明材料一中的哪一历史结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 (1)材料反映的是哪部文献的内容?制定于何时召开的什么会议? (2)这部文献的性质是什么?在它产生之前,是哪部文件代替它起到了临时作用? (3)这部文献的颁布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思维拓展材料: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与重新振兴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起步很早,在清朝末年就有日本的企业在此设厂,利用这里的煤、铁、石油资源,主要发展军工。日本在此一直经营到抗战结束,所以这里的基础工业设施比较完善,经过解放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里产出新中国第一桶石油,第一台机床,第一辆汽车等等;已基本形成了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工业基础;形成了以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为轴线的东北工业基地。辐射有齐齐哈尔,大庆,吉林,鞍山,本溪等等工业城市。 辽宁主要以钢铁和机械重工业为支柱;吉林则是以汽车和新兴的生物医药为主,而黑龙江重在石油和煤炭工业。 另外东北也是中国主要的军工业基地。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