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历史 > 试题库 > 月考 >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第7课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6.晚清有御史上奏:“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备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动,是患不可胜言。”这奏折针对的是( )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6.C点拨:此题考查的是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将“晚清”所指的历史时期弄明白,它指的中国近代史阶段的清朝统治时期。其次是抓住民主民权学说的是资产阶级,但是提倡民主与民权学说的既有维新派,也有革命派,而选项中未列出后者,所以只能是C
    7.下列内容中,在光绪帝颁布的新政诏书中没有涉及的是 ( )
    A.训练新式军队 B.实行君主立宪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8.“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时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 )
    A.开放言论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D.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学会
    8.A 点拨:戊戌变法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几方面的内容。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举国纷纷上书言事,把民间的疾苦都写出来、说出来,给天子看、听。四个选项中,只有A是符合题干的。
    9.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促进思想启蒙 B.挽救民族危亡
    C.推动政治改革 D.发展社会经济
    9.A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题干的关键词是“突出的”.四项都是历史功绩,只有人才是“突出的”。
    10.(探究题)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统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
    A.推翻清政府 B.发动人民群众
    C.建立共和国 D.挽救民族危亡
    10.D 点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家处于危亡时刻,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税、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书。
    材料二 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 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布、许应癸和四个伺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
    ——一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11 .(1)破格提拔和重用维新派人士;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宣传变法诏令;严厉打击阻挠变法的封建官僚;对积极参与维新事务而受打击者予以保护、提升和激励。(2)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只依靠维新派人士来推行变法,力量有限;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使得变法诏令的贯彻执行受到了阻挠和破坏。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2.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3.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方面
    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3.准许创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文明
    军事方面
    1.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兵轮,扩建海军
    材料二(见右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著名变法?领导这次变法的领袖人物是哪两位?
    (2)根据材料二判断:甘为这次变法流血牺牲的杰出人物是谁?
    (3)根据材料一中新法的内容分析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
    12.(1)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康有为、梁启超。(2)谭嗣同。(3)在19纪末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急时刻,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毅然奋起,为变法救亡奔走呼号,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爱国行动。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上生了很大影响。戊戌变法后,反对旧学,接受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只要在识记材料一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二,再结合相关知识就能得出正现答案。
    13.(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胶澳事后(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材料三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富强矣。
    ——胡适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
    (2)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关系?
    (3)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3.(1)主张变法图强。(2)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这是引发材料二中变法主张的直接原因。
    (3)不正确。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中国的民族资本本义发展缓慢,戊戌变法不可能取得胜利。
    点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错误而失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