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生物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浙江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1. 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 2. 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3. 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 4. 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 5. 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6. 了解25亿年前至今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 7. 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和其他假说 二. 重点、难点: 宇宙大爆炸学说 根据星系运动的特点建立星系运动模型 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 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地球及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程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 三. 教学过程: (一)宇宙的起源 1. 古代人们的宇宙理论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盘古开天 藏族的宇宙理论: 宇宙万物源于“空”。刚开始时,宇宙是无限的一片“空”,后来发生变化,产生了轻而震荡的“气”。由震荡的“气(风)力”产生了“火”,火为热性。风与火触动逐渐产生“风”的尘土,此尘土慢慢增大,并在火的作用下,冷热不均,变冷的出现湿润,由湿润渐生“水”。风、火、水3种元素互相接触,尘土逐渐下降而凝结为“土”。 《古兰经》的宇宙理论 “不信者难道不知道吗?天和地原本是连在一起的,而我开天辟地,我用水创造一切生命,难道他们不信吗?” 《圣经•旧约•创世记》 上帝(God)在创造了宇宙、世界、光明与黑暗…… 道家的宇宙理论 道生一,一生二(阴阳两相),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 星系的运动 哈勃:所有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也不断地在扩大。 思考:根据哈勃的发现,难道我们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吗?不是,因为对其他星系来说,也是星系间的间距不断变大。 例如:在一个气球的表面涂上几个黑点,然后将它吹大,注意观察黑点之间的距离。 3. 大爆炸理论 宇宙是150亿年前从一个极小的点诞生的,从那里诞生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从而由物质小微粒聚集成大团的物质,最终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在大爆炸发生前,宇宙中没有物质,没有能量,甚至没有生命。所以,宇宙中的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宇宙处在不停地膨胀之中。 缺点:大爆炸理论无法回答现在的宇宙在大爆炸发生之前到底是什么样,或者说发生这次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二)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1. 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的九大行星的名称;水、金、地球、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其中最大的两颗行星是:木、土 木、土星有着最显著的特点:都是固体的核心和几千万米厚的由氢气和氦气组成的大气层,并且有光环。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个小行星,它和其他八大行星及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一样,按一定的轨道绕着太阳公转。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在整个宇宙中,目前人们能观察到的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有10多亿个。 2. 地心说:地球为中心——希腊•托勒密 “地心说”的核心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转动的。 3. 哥白尼的日心说 日心说:太阳为中心——波兰•哥白尼 “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的核心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转动的。 日心说的意义: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现象,为后人认识太阳系进而认识地球的起源奠定了基础;“日心说”推翻了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给了神权统治者沉重一击。 4. 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是: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自转的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同一平面。 5. 太阳系的形成 星云说:康德——拉普拉斯 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片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1)星云学说能描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但还有很多现象无法解释,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2)除了“星云说”外,还有“灾变说”等许多学说描述太阳系的形成。 (3)“灾变说”认为地球等行星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 (三)恒星的一生 1. 红巨星: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不过,虽然温度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许多都是红巨星。红巨星的体积很大,它的半径一般比太阳大100倍。 行星状星云:质量大于太阳质量1.4倍,外围的气体及冰粒便会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外貌像土星的光环一样,天文学家叫行星状星云,而剩下的核心的光度会暗淡下去。 超新星:是恒星在死亡前的一次大爆发,所释放的能量,发出的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爆炸将星球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发射。每一颗恒星一生之中最多只可能发生一次。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白矮星是一颗已死亡的恒星,中心的热核反应已停止。 中子星:质量约是太阳4-10倍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的过程,遗留下来的核心变成一颗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的中子星,由中子构成,密度为水的1014倍,仅1cm3的质量就有全球人类那么重,直径仅为30km。 黑洞:质量比太阳大10倍以上的恒星,超新星爆炸后会形成“黑洞”。黑洞会把附近所有的物质都吸进去,就连光线也会被吞没,所以我们是看不见黑洞的。但是如果黑洞附近有另外一颗恒星,我们可以从这颗邻近恒星的物质被吸入黑洞时的情形,证明黑洞的存在。 这些恒星与太阳有何不同点: 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亮度比太阳高。 行星状物质: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 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 恒星的一生:恒星的不同的发展阶段 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一个——质量! 质量愈大,寿命愈短!15倍太阳质量1千万年 1倍太阳质量 1百亿年 0.2倍太阳质量 1万亿年 太阳可活一百亿年,而天狼星的寿命却只有几百万年。按比例来看,如果太阳可活七十岁,天狼星只能活三天! 太阳的一生大致是100亿年。 大约在50亿年以前,一团十分巨大又十分稀薄的气体云,在自己的重力作用下收缩着。它开头收缩得很快,后来由于内部发热,收缩慢了下来,直到形成一批高热、超密的气体大团块,这些就是“原恒星”,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太阳。太阳进一步收缩,内部温度更高,引发了“热核反应”,于是停止收缩,进入“成年”时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