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分)小明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通过烧杯中水给试管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好处是 ▲ ; (2)小明设计了一个记录实验过程的表格(如图乙所示).表格中(a)、(b)两处应填的内容是:(a) ▲ ;(b) ▲ 。 (3)图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经历了 ▲ min,在第3min时,物质处于 ▲ 态. (4)蜡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如下表,可以判断蜡属于 ▲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 42 44 46 48 49 50 51 52 30.(5分)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到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出射的光线。 (1) 实验时,一边慢慢转动三棱镜,一边注意观察光屏。在图示位置时,从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一现象说明 ▲ ;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B为 ▲ 色光。 (2)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光的热效应时,其中能让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的区域是 ▲ (选填“①”、“②”或“③”),实验中,为了使温度计更灵敏,通常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可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 ▲ 色;将荧光物质涂在白屏上,荧光物质发光的区域应该是 ▲ (选填“①”、“②”或“③”)。 31.(7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 .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 ▲ (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3)若实验中,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 .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人眼 ▲ (选填“通过”或“不通过”)玻璃板观察到光屏上 ▲ (填“有”或“没有”)蜡烛A的像。 (5)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此实验应在 ▲ (填“较暗”或“较亮”)环境下进行。 32.(3分)在学校游艺晚会上,小明表演的“巧测距离”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如图,桌面有一个密闭的长方体木箱,其中一个侧面MN是透明薄玻璃,箱内有一支蜡烛A.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他利用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刻度尺、火柴测出了箱内蜡烛A到侧面MN的距离,方法如下: (1)把蜡烛B放到箱子侧面MN的右侧桌面上并点燃; (2)移动蜡烛B,直到 ▲ ; (3)用刻度尺测出 ▲ 的距离,就等于A到MN的距离. (4)在测量过程中,点燃蜡烛B是为了 ▲ . 2018-2019届初二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B A B B A A D D D A C D B 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5.信息 响度 声源 16.熔化 凝固 晶体 17.压缩体积 降低温度 18.吸收 熔化 凝固 19.凝华 内侧 20. 能 不会 21.(1)328 固 (2)高 22.虚 0.6 23.光的直线传播 丁 水星 24.倒立 变大 不变 25.3.6 不变 三、解答题(共44分) 26.(6分)根据题目要求作图(略) 27.(7分)(1)响度 振幅 (2) 拨动钢尺的力度 慢 低 (3) 钢尺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发出的是次声波 (4)音色 28.(10分)(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的底 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 自下而上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3) 秒表 (4)变大 变小 (5)砂锅仍在向汤中传热 水量太多或火太小 (6)b中水量比a 中多 29.(6分)(1)使试管中物质受热均匀 (2)时间 状态 (3) 4 固液共存 (4) 非晶体 30.(5分)(1) 白色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紫 (2) ① 黑 ③ 31.(7分)(1)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2)未点燃 像与物等大 (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4) 不通过 没有 (5)较暗 32.(3分)(2)蜡烛B的像与蜡烛A完全重合 (3)蜡烛B到侧面MN之间的 (4)使B的像更加清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