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声检测题参考答案 1.D解析: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选项A正确。船上的人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而不是根据音调,选项B正确,选项D错误。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选项C正确。本题选错误的选项,所以选D。 2.C解析: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说明空气能够传声,选项A错误。此实验中未涉及液体,故不能说明液体的传声情况,选项B错误。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说明空气在减少时,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充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选项C正确。此实验中未涉及固体,不能说明固体的传声情况,选项D错误。 3.D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音不但能够传递信息,而且声音还具有能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故D选项错误。 4.B解析:题目中的声音太小指的是声音的强度太弱,老师请他声音再大一点,意思是让他提高声音的强度,所以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故B选项正确。 5.B解析:音叉的振动不易觉察,用乒乓球被弹起来的高度转换音叉的振幅的大小。敲击音叉的力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高,音叉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此装置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选项B正确。 6.A解析:笛子是靠笛管里空气的振动发声的,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改变了空气柱的长短,从而改变了振动的频率,即改变了音调。 7.B解析:大象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交流的声音,选项A不符合题意。蝙蝠能发射超声波,并利用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大小、距离等信息,选项B符合题意。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能量,选项C不符合题意。站在天坛中的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说话,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因此我们听到的声音特别洪亮。人的说话声不属于超声波,选项D不符合题意。 8.C解析:敲响小鼓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声音能传递能量,使蜡烛火焰跳动。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耳朵里,这说明声音的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不是超声波或次声波。选项C符合题意。 9.D解析:声呐,又称超声雷达,利用超声波来探测海洋深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蝙蝠发出超声波来定位,选项B不符合题意。海豚也可以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波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选项C不符合题意。海啸可以发出次声波,用仪器监测次声波,可以为海啸预警,降低海啸带来的灾害,选项D符合题意。 10.A解析: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距离较近的录到的有高、低音,而距离较远的录到的只有低音,这说明低音(音调较低的声音)在海洋中传播的距离较远,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所以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频率较低的,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距离声源越远,能量和响度都会减小,所以能量和响度越小的声音传播的距离越近,故C、D选项均错误。 11.B解析: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工地停止施工,防止噪声的产生,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真空窗,阻断噪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防止噪声的产生,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选项符合题意。 12.C解析:禁止鸣笛,即让发声体不再发声,故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选项C正确。 13.音色音调(频率)解析: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李健嗓音的辨识度高,是指李健声音的音色比较独特;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是通过改变弦的长度来改变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琴声的音调。 14.空气柱大高解析:“柳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柳笛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用力吹柳笛,空气柱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细而短的“柳笛”内,空气柱质量小、体积小,容易振动,振动频率大,音调高。 15.振动液体(水)解析:感觉喉头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水中听到音乐,说明水能够传声。 16.音调响度解析:吹口琴时,声音是由铜片的振动产生的,对不同气孔吹气,振动铜片的长短、厚薄都不同,铜片越短、越薄,振动频率就越大,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只影响音调,所以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音调;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所用力度越大,铜片的振幅越大,而振幅只影响声音的响度,故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17.闻传递信息响度解析: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四步诊法中,“闻”是声音传递信息的典型应用。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断,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胶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橡胶管减少了声音的分散,提高了响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