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力.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