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比较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2)月色入户 户: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3.根据语段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色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乙文中写景的名句是“ ”。 (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文中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了“ ”的语句中;《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文中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卷冰雪文序 张 岱 ①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②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③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